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后来又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成语。雅是典雅,俗即通俗。雅与俗,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一个风格问题。对于雅与俗的要求,在诗、词、曲中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诗、词以雅为主,曲以俗为主。
雅和俗的作品,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诗、词中有时也用俗语,好的作品,往往是雅中有俗,俗中见雅。如白居易的《买花》诗,为《秦中吟》十首之十,作于元和五年(810)前后,主要反映当时贵族、官僚豪奢游荡的生活。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但并不显得粗俗。如开头四句: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春欲暮”才“买花去”,点出牡丹花是开在临近暮春时节,但不直言,显得很含蓄。“喧喧车马度”,既写出人多热闹,又暗指来来往往之人尽是豪门权贵。“共道”二句,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这四句写“买花”的场面,既能一下打入读者心理,又不是一览无余,可谓以俗为雅。
再如,柳永写词善于运用民间的俚词俗语,但他的词“俚而不伤雅,雅而能俗”,如那首有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雅俗合炉的典范。至于写思妇之闺怨的《定风波》(自春来)则兼用俗语,使之“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更是以俗为美,雅俗共赏。
曲虽以俗为主,但有时也可以兼采文言,如周文质的《越调.寨儿令》:
桃花开时,到今日杨柳垂丝。假题情绝句诗,虚写恨断肠词。嗤!都扯做纸条儿。
此曲写女主人公发现自己受骗以后的决绝情态。前四句是诗词中可见的语言,末二句则纯用俗语。像这样的例子,在元曲中也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