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如诗,曲如赋,比兴与寄托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1:24

刘熙载《艺概》说:“词如诗,曲如赋。”《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是说排比铺陈是赋的主要特点。曲中的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比为赋,如前面所引查德卿《寄生草》“间别”等;一个是直赋,如无名氏《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词如诗,曲如赋,比兴与寄托的关系

另外,还有张鸣善的《水仙子》“讥时”、汪元亨的《醉太平》“归隐”、范康的《寄生草》“饮”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排偶。在赋与古体诗中,由于篇幅较长,可以自由运用排比,元曲的曲调虽然每调只有二三十至四五十字,句数也都在十句以内。从篇幅来说,大多和唐代的近体诗差不多,但它却较多地、较好地运用了赋的排比铺陈的手法,这不能不说是对赋体的发展,也是由曲的特点决定的。

比兴与寄托的关系比较复杂。比即比喻;兴是触景生情;寄托是继承诗比、兴的传统发展的,它源于比兴,而又不完全同于比兴。一般来说,比兴大于寄托。凡是属于寄托的都是比兴,但比兴并不都是寄托。如周邦彦词《醉桃源》:

冬衣初染远山青,双丝云雁绫。夜寒袖湿欲成冰,都缘珠泪零。

情黯黯,闷腾腾,身如秋后蝇。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

这首词是写男女离别,以女方口气说出。上片不过言离别愁多,珠泪湿袖成冰,是赋也。下片打一个比方,从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的成语脱化而来。以己身比秋后之蝇,意谓心神俱瘁,存活不久;但身在情长在,如能变成一只苍蝇,附郎马远行,不管吃多少苦,也是心甘情愿的。这不仅是单纯的比,而是比中有兴,因在设想中已带赋的性质。但这只能称比,或称比兴,而不是寄托。

词如诗,曲如赋,比兴与寄托的关系

所谓“寄托”,即托物寄意。就其形式而言,它和一般比兴差不多;但就其内涵言,则必须带有比较重要的社会内容,通过自然反映人事。例如,杜甫的《佳人》诗,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幽居在深谷里的绝代佳人,实际上是表现诗人品格的孤芳高洁。词家采用寄托手法的则更多。如李煜《相见欢》和辛弃疾《祝英台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

李词上片写自然景色,下片附情于人事,抒写自己怀恋故国之情,这可以说是有寄托的,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辛词题为“晚春”,写的是深闺思妇对春光虚度、游子不归的怨恨,但末尾三句,用问语怨春,“托兴深切”(谭献语),表现出词人对身世遭遇、对南宋时事的忧伤之情,也为寄托之作。

词如诗,曲如赋,比兴与寄托的关系

再如苏轼的《卜算子》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谪官黄州时所作。词中幽人显然是指作者自己,以孤鸿自喻。黄庭坚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陈廷焯评此词云:“寓意高妙,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黄苏《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都认为是有所寄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