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最是母爱永难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0:05

最是母爱永难忘

孟郊虽是彼时与韩愈齐名的诗人,且有《孟东野诗集》十卷传世,收诗三百多首。但对他的诗作,历代选家竟没有一致的选录标准,因此也就没有公认的代表作。不过这首《游子吟》倒是许多选本都选评了的,尽管从诗艺上来看,过于清浅,也不能算是孟郊的代表作。既如此,为何许多选家照选不误呢?

《游子吟》原题下有个自注:“迎母溧上作”。看这注,是孟郊任溧阳尉迎母亲时作。今人施蛰存先生说“看诗意不对作。诗意分明是儿子远行,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作。看来这个注不很可信”(《唐诗百话》)。施先生对唐诗多有自解,启我覆盆,但我认为他这个说法太过胶着。这个注完全是可信的,他现在把母亲迎来,也可回忆母亲早年送儿远行的情景。不过,施先生对《游子吟》第三、四句的阐释,尤有新人耳目之效,且能自圆其说,特抄录如下:“第三、四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唐诗百话》)在我看来,这比原先那些囫囵吞枣的解读,有所凭据,更为可靠。

《游子吟》是首清浅的诗,但不少人诗评家从儒家忠孝角度,对其有过于夸张不实的评价,如刘须溪之“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野集》)、贺裳之“孟东野最为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载酒园诗话又编》)、沈德潜谓“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唐诗别裁》)。孝道固然有其一定合理性,热爱父母乃人之天性。但当统治者将孝道当作治国方略时,这里面除了一层道德迷药外,还有更重要的经济勾当。普通老百姓纳了税,但当其年老后,政府却不能负担养老,还要其子女独担赡养之责。更有甚者,政府还制定法律来逃避它应负之责。在下奉母亦算能略尽人子之责,却极反感别人以孝子目我,其深层原因即在此。五四文化人之非孝,只从文化和道德角度着眼,没有从法律和经济的角度来深度探讨,实乃绝大遗憾。

孟郊(751—814),孟郊对后世的影响在唐代诗人中比较特殊,他以《游子吟》《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等为后世记住,这里面既有《游子吟》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列女操》表达的高洁有品格之赞美有关,亦有此二诗暗合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故能广传后世有关。

据说孟郊当官不理事务,常把自己关在家中写诗,故世称“诗囚”。用现代眼光来持,至少说明孟郊公私不分。但他是清廉的,死后其朋友韩愈为他筹钱一百贯来营葬,其另一领导兼朋友郑余庆又送来三百贯,“为遗孀永久之赖”。

孟郊做官,还是知道民生疾苦的,他这方面的诗也有不少,但像《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一样的痛切之句,却并不多。很多人年纪很大才登进士第,但能做出《登科后》的却并不多:“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欢愉的境界不高,但欢愉的心情是真实的。

孟郊《游子吟》最是母爱永难忘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