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览尽人生悲百年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23:08

览尽人生悲百年

杜甫一生飘泊悲苦,居无定所,穷年无依,察尽社会不平,发而为诗,必深得悲苦生活之细微写照。晚岁居于夔州,生活愈加穷迫,重阳登高,悲秋伤心,苍凉老颓之感,抚膺追怀之痛,不禁油然而生,《登高》遂适时而生。

律诗是很捆手脚的,李白在这方面的成就相对较低,因为他的天性不耐此道。而杜甫一生穷困羁縻,食无继餐,加以家国飘零,故做人行事,写诗会友,中规中矩,作律诗亦算得他的天性,因此说杜是古今律诗的顶尖高手也不为过。按常规,律诗是中间两联对偶,表现其艺术手法,而首尾联则不必,多展现其思想。而《登高》一诗则四句全为对偶,可算开了整首全为对句的律诗的先河。全为对句虽然难得,但也容易造成意思的平行,杜甫此诗亦不免此“意尽语竭”(沈德潜)、“此诗起太实,结亦滞”(呈昌祺)的毛病。尽管我不同意杨伦所谓“古今律诗第一”,但寄既遥深,却也系难是的好诗。

杜甫(712—770),李杜是我喜欢的唐代诗歌的双子星座,他们二位让我喜欢的理由却是相反相成的。李白的诗写得无理,无理而得大理。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之类,极度夸张,想象超迈,却又切合情理。而杜甫却以细致入微的现实观察,情感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等,真可谓丝达毫芒,而不沾滞。他们二位所取得的诗歌成就,恰如行走同一座山峰,而道路不同,风景各异,但达到的高度却难分轩轾。

据记载,李白与杜甫曾在一生中,于744至745年一年里见过三次,李杜互有赠诗,但杜甫似乎更深于人事之表达,他写给李白的赠诗和怀念性诗作,深情而细腻,这说明写凡俗而非想象的生活,杜甫长于李白。人们大抵是年轻时喜欢李白多于杜甫,而历经人生磨难后,对杜甫有更多的体会,正如央视2012年4月份“看见”栏目里采访台湾老兵高秉涵时,他说到:“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老杜是真正能体味人生悲苦,能道出其中深味者。但这并不是说杜甫就像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那般愁眉苦脸,这是对杜甫不得体的阉割,使得许多人对杜甫的认知出现严重的审美偏差。

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在有生之年,重走杜甫逃难路线,重新阅读杜甫的诗作,写一本《追随杜甫的道路》之类的书出来,既有历史感,亦有现实应证,一定好玩有趣。

杜甫《登高》览尽人生悲百年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