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生产一捆矛盾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22:37

生产一捆矛盾

林语堂先生在《八十自叙》里说自己是“一捆矛盾”,可谓真实的自况之辞。其实自古以来人都是多面而复杂的,没有单一的什么圣洁,那些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威权主义者愚弄的伎俩,以及贯于崇拜他人的奴才秉性在作怪而已。孟浩然的一生,重复了大多有才诗人的老路:才高命蹇。固然才高是相对的,不然苏轼在评价孟浩然的诗时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

生在古代是诗人的幸运,节奏缓慢,余裕甚多,友朋聚离,时空浩叹,都是触发诗人敏慧细腻之心的探雷器。但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又是诗人的不幸,因为彼时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实在有限,除了当官便别无选择,因为靠写诗实在只能饿死。于是诗人们只有怀揣名剌,结交权贵,奔走豪门,投诗献媚,意欲谋得一官半职,以便三餐无虞,这也是诗人们多有双重性格的真正根由。孟浩然也和大多数诗人一样想当官,但他挂在嘴边的却是“予意在山水”(《听郑五愔弹琴》)、“归赏故园间”(《秋登张明府海亭》),以至于大多评家评其为田园诗人。就像这首著名的《临洞庭赠张丞相》亦是以写景始,以干谒终,为博取一官半职的投献诗而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投献诗的确写得不算丢份,既无“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的愤懑不平,亦无“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侍御维》)的消极落寞,颇有雄壮旷达之相,不似其他干谒诗那般格局卑琐。不过,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已经可以想象诗人急欲寻得一官半职的急迫心情了,令人郁闷压抑而又顿生同情之慨。

孟浩然(689—740),能得李白、杜甫共同赠诗及好评的人,并不多,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个。李白为孟浩然写了两首著名的诗,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为《赠孟浩然》,其结句的评价是孟浩然的诗“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在《遣兴》其五里说“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其六)。其评价亦不可谓不高。但再高的诗人,也会有人不喜欢,如苏轼对孟浩然之“酷评”,正所谓趣味无争辩。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应试不第,再畅游江南,于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时,短期出任其幕宾。740年王昌龄路经襄阳拜访时,因食鲜而致疾,终至不起。主张性灵说的严沧浪在《沧浪诗话》里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其实这个比较是没有多少道理,因为孟韩两人基本上是两类人,孟妙悟与否固无论矣,重要的是他驱谴形象思维的能力远高于退之,而韩愈则是说理大家,终至以文为诗。

世人以王(维)孟联称,似是一不可分之诗派,但我认为明代喜好创新的钟惺在《唐诗归》里所说王孟之区别,才是说到了点子上。“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之便门?若右丞诗,虽欲窃其似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别也。”

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生产一捆矛盾

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