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简介: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21:54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八卷,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为史学及目录校雠学理论专着。作者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四年~一八○一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此书是一部史学力作,可与刘知几《史通》齐名。书中阐发了王守仁、李贽提倡的“六经皆史”的思想,主张史学应经世致用,既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索。分史书为著述和记述两类,记述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应自成一家之言。提倡编着通史,并论其短长,在刘知几的“三长”论基础上,更倡“史德”之说。其突出方志的史学性质,创立了系统的修志理论和义例。《校雠通义》卷一明目录学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竞源流”的论断。卷二从考证“汉书.艺文志”到郑樵、焦竑之误。卷三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另于目录编制创“互着别裁”二法,主张分类应注重图书内容,着录要写类余和提要,实集我国古代校雠学之大成,为目录学史之要籍。

作者:章学诚

成书时间:公元一七九○年前后

一语中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文史通义》简介: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文史通义》书海溯源

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八年~一八○一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

章学诚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家庭里。早年随父在湖北应城县署读书,曾参与编修《天门县志》。从青少年时代起,章学诚对历史就产生了特殊的爱好。二十岁以后,学业进步很快,广泛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为他在史学上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辨章学术,考竟源流”的工作创造了条件。干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入国子监读书。三年后拜朱筠为师。朱筠家藏书甚豊,章学诚因此得以读到很多难见到的书,又与当时名流学者如戴震、钱大昕、邵晋涵等人结交,并研讨、论辨学术问题。他一生中编修的方志很多,主要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一生著述丰富,《文史通义》是他的最主要的著作。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八卷,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为史学及目录校雠学理论专着。作者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四年~一八○一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此书是一部史学力作,可与刘知几《史通》齐名。书中阐发了王守仁、李贽提倡的“六经皆史”的思想,主张史学应经世致用,既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索。分史书为著述和记述两类,记述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应自成一家之言。提倡编着通史,并论其短长,在刘知几的“三长”论基础上,更倡“史德”之说。其突出方志的史学性质,创立了系统的修志理论和义例。《校雠通义》卷一明目录学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竞源流”的论断。卷二从考证“汉书.艺文志”到郑樵、焦竑之误。卷三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另于目录编制创“互着别裁”二法,主张分类应注重图书内容,着录要写类余和提要,实集我国古代校雠学之大成,为目录学史之要籍。

《文史通义》文理梗概

《文史通义》是作者研究文史著作的汇编,分内、外两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共九卷。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清干嘉时期,有许多不同流俗的杰出思想,是惊世骇俗的。他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专务考察和空读义理两种倾向。提出“六经皆史说”,提高了史学的地位,扩大了史学的范围。

章学诚对两千年来的历史编撰作了纵横分析,而提出史书编撰的改革方向。他认为,史书可以分为记注和撰述两大类。记注要求体例明确恰当,可以包容很多材料和知识,撰述要求别出心裁,灵活运用,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代表史学发展水平的,是撰述而不是记注。他还力主通史,对于断代史则多所贬抑。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修志实践,创立了一整套修志的理论。他论证志属史体,提出方志分立三书,即志、掌故、文征。为积累修志的资料,他还建议州县应建立志料。章学诚提出较系统的方志理论,解决了方志的性质、任务、体例和内容等方面的理论原则问题,亦提高方志在史学领域的地位,使方志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史通义》简介: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文史通义》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史通义·卷三·内篇三·师说》)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因而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如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然则君之而思事天也,亦在谨事三者而已矣。……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而或者乃谓古人行事,不尽可法,不必以为尸祝也。夫禹必祭鲧,尊所出也。兵祭蚩尤,宗创制也。若必选人而宗之,周、孔乃无遗憾矣。人之事其亲,固有论功德,而祧祢以奉大父者耶?

〖赏析〗

本篇论成德达材之师,必不可易,文与《原学》相承。

《文史通义》妙言辑录

1.夫天,浑然无名者也。

2.盈天地间惟万物。

3.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未有人而道已具也。

4.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5.必习于事而后方可言学。

6.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7.风会所趋,庸人亦能勉赴,风会以去,豪杰有所不能振也。

8.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伪人,斯伪君子。

9.学必原本经术,而后不为虚蹈。

10.人不幸而为古人,不能阅后世之穷变通久,而有未见之事与理。

《文史通义》简介: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文史通义》专家评点

章学诚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禁锢的时代,能远承先秦诸子朴素自然天道观的思想,近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在自然观方面是自然天道观,在认识论上提倡“效法自然”,在历史观上又具有一定的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文史通义》,实为干嘉之后思想解放的源泉。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