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二十一卷,共二十一篇。亦称《春秋外传》,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包括:《国语》、《鲁语》,计一百九十六条目,七万余字。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所记时间起自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公元前九六七年至前四五三年。其记事比《左传》早二百四十六年,而两书内容相异者有九十四条。此书以着重记述人物言论为特征,对当代政治、外交、军事亦有所述。就史料价值而言,以周语、楚语较高,晋语、郑语、鲁语次之。
因与《左传》记事相参证,并多补其不足,故后人将《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将《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此书在历史编纂学上,首创分国记事之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一语中的:《国语》是一部先秦历史的百科全书。
《国语》书海溯源
左丘明,相传他是位盲人,曾出任过鲁国“太史”一职,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国语》出自左丘明之手的说法约始于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自唐宋开始,渐有学者执持异议,作者究竟为谁,至今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当时,齐、晋、楚、秦、吴、越等大国争霸,弱小诸侯受到欺凌与征伐,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动和转型之中,留下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国语》的作者“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采录自周穆王以来到智伯灭亡这一时期的各种重大事件,将各种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和对话汇集起来,其目的就在于警醒当世、启发后人。
《国语》二十一卷,共二十一篇。亦称《春秋外传》,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包括:《国语》、《鲁语》,计一百九十六条目,七万余字。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所记时间起自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公元前九六七年至前四五三年。其记事比《左传》早二百四十六年,而两书内容相异者有九十四条。此书以着重记述人物言论为特征,对当代政治、外交、军事亦有所述。就史料价值而言,以周语、楚语较高,晋语、郑语、鲁语次之。
因与《左传》记事相参证,并多补其不足,故后人将《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将《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此书在历史编纂学上,首创分国记事之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国语》文理梗概
《国语》一书共二十一卷,分国记事,每国史事又依时间顺序编排,所记各国史事的起迄时间和记载方式自成系统,且前后史事多互不连属。
《周语》三卷排在最前面,记事始于穆王,终于敬王。
《鲁语》二卷,始于庄公长勺之战,终于春秋末年。
《齐语》一卷,专记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之事。
《晋语》九卷,篇幅几乎占全书一半,始于武公,终于昭公,内容极为丰富,因而有人称《国语》是晋史。
《郑语》一卷,仅记桓公子史伯对话。
《楚语》二卷,始于庄王,终于白以之乱。
《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均记夫差与勾践之事,但写法不同,材料来源也不尽同。
《国语》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大戌,下迄春秋战国之际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前后约五百余年,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与《左传》所记史事的发生年代大略相当,两书内容多有关联,又因相传为同一人所作,因而从汉代起就有《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的说法。
《国语》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晋语一》)
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遂斗而死。
〖赏析〗
公元前七○九年,曲沃武公围攻晋都翼,杀晋哀侯,取代了晋君。他打算任命共叔成为晋国的上卿,辅佐他治理国政。但共叔成予以拒绝,表示贤臣不事二君,最后杀身成仁。
《国语》妙言辑录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事君以敬,事父以孝。
4.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
5.华而不实,耻也。
6.勇以知礼。
7.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8.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
9.善人在患,弗救不详;恶人在位,不去亦不详。
10.人不可以不学。
《国语》专家评点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全书留传至今,是研究春秋历史的珍贵文献。
《国语》一书不但记录了当时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和言论,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邦国成败、阴阳律吕、外交、军事等方面,还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天象节令、生活习俗、民谚歌谣和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先秦社会史、思想史的宝贵资料。如果把《国语》比喻为一部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史)的百科全书,这绝非夸张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