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古代编年体史书,散文作品集。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共六十卷,十八万字。旧传为春秋末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应是西汉刘歆改编,而近代大多认为是战国初年时人根据各国史科编集而成。全书以“春秋”为纲,按鲁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等十三个国君依次记事,追述上溯周宣王而不及周贞定王。
全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取材广泛,博采当时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故志、训、典、语、令及口头历史传说,不但反映了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各类代表人物的活动,而且还保存夏、商、周等时期的历史资料。此书文字简洁优美,谨严而分明,委曲而尽致,以简括语句写纷繁的事物,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善用极少笔墨刻画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不愧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
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成书时间:春秋末年
一语中的:春秋时代鲁国编年史,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
《左传》书海溯源
左丘明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曾担任鲁国太史。左丘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一点恐怕无庸置疑。但是,问题的焦点还是在于《左传》是否即左丘明所作。唐代以来,持否定观点者渐成主流。
《春秋》一书以鲁国为记事中心,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而多方面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春秋》一书产生后,相继出现了许多解释《春秋》的书,最著名的是“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和《縠梁传》。其中尤以《左传》最为著名。《左传》全书共三十卷,计二十多万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之春秋列国史。全书取材广,内容详实,叙事生动,不但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为深刻的描述,且对那个时代的几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着形象的刻画。
《左传》虽为史学著作,但其文学价值也不菲,曾有部分文艺理论家将其与《国语》、《战国策》并称为先秦散文的三大典范。
《左传》古代编年体史书,散文作品集。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共六十卷,十八万字。旧传为春秋末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应是西汉刘歆改编,而近代大多认为是战国初年时人根据各国史科编集而成。全书以“春秋”为纲,按鲁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等十三个国君依次记事,追述上溯周宣王而不及周贞定王。
全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取材广泛,博采当时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故志、训、典、语、令及口头历史传说,不但反映了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各类代表人物的活动,而且还保存夏、商、周等时期的历史资料。此书文字简洁优美,谨严而分明,委曲而尽致,以简括语句写纷繁的事物,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善用极少笔墨刻画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不愧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
《左传》文理梗概
与《春秋》相比,《左传》更君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活跃在春秋历史舞台上的诸多重要人物,而较有系统地勾勒出周朝王室与诸侯列国兴亡盛衰的总体轮廓,同时还大量地载录了当时在中国地区所发生或观察到的重要的自然现象。
《左传》一书在内容安排上有主次分别,从记事篇幅来看,前期较为简略,后期较为详富。后期尤以襄、昭二公为最,其在位的时间跨度约为整个春秋的四分之一,但内容却占全书之半。从记事对象来看,则以晋、楚、鲁诸国撰述较多,齐、郑、宋、卫、周、吴等国较略。
《左传》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卷一·隐公·传元年》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赏析〗
郑庄公即位在公元前七四三年。由于生他的时候,母亲姜氏难产,因此不受宠爱。本段叙述了郑庄公依靠智谋击败弟弟共叔段的反叛,以及后来在大夫颍叔考的劝谏下,又与母亲武姜重新和好的故事。整个故事不过是一出家族内部夺权倾轧的的闹剧,而郑庄公阴险狠毒、工于心计的伪善面目,在这场闹剧中表露无遗。“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成语,也成为后人对于作恶者终将难逃覆灭下场的一种警示。
《左传》妙言辑录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师克在和不在众。
3.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4.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9.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10.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专家评点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而且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它以详实珍贵的史料、严谨有致的笔法和优美流畅的语言,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的独特地位,为我们全方位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蕴质,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