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简介: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20:53

《隋书·经籍志》史志书目。简称《隋志》、《隋书》,十志之一,共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征删定。李延寿,为唐史学家,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作御史台主簿等官、崇贤馆学士。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河北)人,曾任谏议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隋书·经籍志》是核对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删重补缺而成,共着录义宁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之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根据荀勖《晋中经薄》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试以经、史、子、集作为四部名称,下分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各部分类有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内容包括典籍聚散、类目设置、学术流派。在收名、卷下附简要说明,或指明作者及时代、官衔,或说明真伪、存亡残缺等。此书既反映出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且其首创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是《汉志》过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的文代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

编者:魏征

成书时间:公元六五六年

一语中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隋书·经籍志》简介: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隋书·经籍志》书海溯源

魏征(公元五八○年~六四三年),字玄成,曲城(今河北馆陶)人。他是唐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重要史学家。

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诏令魏征等设局撰修《隋书》,房玄龄任监修,魏征任主编,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参加执笔,到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完成了纪、传五十五卷。书中的序、论皆出自主编魏征之手,故题魏征撰。后又完成《志》三十篇。

据《原跋》注说:“《隋书》的《五行志序》,诸本褚遂良作。而《经籍志》四卷,独褚……魏征撰。”,因魏征于武德末和贞观初曾两次进行大规模的图籍搜集和整理工作,故此志由他撰成。

《隋书·经籍志》史志书目。简称《隋志》、《隋书》,十志之一,共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征删定。李延寿,为唐史学家,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作御史台主簿等官、崇贤馆学士。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河北)人,曾任谏议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隋书·经籍志》是核对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删重补缺而成,共着录义宁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之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根据荀勖《晋中经薄》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试以经、史、子、集作为四部名称,下分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各部分类有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内容包括典籍聚散、类目设置、学术流派。在收名、卷下附简要说明,或指明作者及时代、官衔,或说明真伪、存亡残缺等。此书既反映出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且其首创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是《汉志》过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的文代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

《隋书·经籍志》文理梗概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志中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异说、小字等十类,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住、旧事、职官、仪就、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子部分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引、医方等十四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等三类。四部各书,皆着录书名卷数、作者职官姓名,并着录亡佚之书。凡四部书有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包括亡书共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每类之后各有小序一篇,各部之后又各有大序一篇。大体上说,经部各序论述经籍的演变,史部各序论叙史体的发展,子部各序评论各家的短长,集部各序记述文风的推移。四部之后,又附有道、佛两录。道经分为经成、饵服、房中、符录等四类,凡三百七十一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佛经分为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等十一类,凡一千九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卷。道、佛两录,仅记各类部数卷数,没有着录书名、作者,但都有大序一篇,论叙道、佛的源流,还有一小段后论,论述作者何故“录其大细,附于四部之米”的旨意。

《隋书·经籍志》简介: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隋书·经籍志》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隋书·经籍志》卷一)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是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六,通变则可矣,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言既位,经籍于是兴焉。

……

〖赏析〗

本篇序总论经籍的起源和发展,概述经籍历次的毁灭散失和访求搜集经过,以及收藏缮写和着录情况,并追述自刘歆着《七略》和班固作《汉书·艺文志》以后,中经晋荀勖继魏郑默《中经》“更着《薪簿》”把经籍分成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才改次为经、史、子、集),宋王俭又着《四部目录》和别撰《七志》,齐谢月出等着《四部书目》、梁阮孝绪着《七录》的发展进程。

《隋书·经籍志》妙言辑录

1.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

2.详其体别,盖史官之旧也。

3.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活身也。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6.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

7.夫史官者,必求博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为职,咸所贰焉。

8.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9.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

10.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

《隋书·经籍志》简介: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隋书·经籍志》专家评点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对我国古籍的第二次大总结,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它考究书籍之存亡,着录当时所存的要籍,附载已经亡佚的书目,概述文献学的学术源流,同时发展我国古代目录学。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