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选》十卷,元人杂剧总集。编选者臧懋循(公元一五五○年~一六二○年),字晋叔,号顾渚,长兴(今属浙江)人,明代戏曲学家、文学家。此书共一百种,分为十集,每集十卷,每卷一剧。其中元人杂剧九十四种,明初杂剧六种。所选包括马致远、关汉卿、郑廷玉、王实甫等三十九位代知名作家及部分不知名作家之剧作。目的在于汇集元剧杰作,以“尽元曲之妙”。此书是现存流传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集本。
作者:臧晋叔
成书时间:明代
一语中的:元代杂剧选本,是研究元杂剧的极重要的参考资料。
《元曲选》书海溯源
臧晋叔,原名臧循,字晋叔,浙江长兴人。他不仅与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人为友,而且师从当时的名师,是明代著名戏曲家之一。其生活经历,为他编《元曲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有浓厚的兴趣,又具高水平的鉴赏力。对元杂剧的保存、流传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明代以来,文人都喜好作曲、写杂剧,但臧晋叔认为这些作品比起元人实在差得太远了。不仅用词滥俗,尤其不懂音律。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明人学习元人的杂剧不够用功,因此收集元代杂剧中的精品,编成《元曲选》一书,期望得到真正懂杂剧的知音的赏识。
《元曲选》文理梗概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收录九十四种元人杂剧,六种明人作品,共一百种。这些作品,大多是从臧晋叔家藏剧本中精选而来,臧晋叔对它们都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科条完整,并且在后面附上注音。元代杂剧的流传与保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的编选。而臧晋叔能成功地编出这样一本质量较高的作品,很大程度是他的戏曲造诣很深之故。他对戏曲很有研究,不但精通音律,且有相当进步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这实际上就是元人杂剧最高评价之处。同时,他并指出“曲上乘日当行”,这又抓住了杂剧的本质,杂剧本来就该以曲取胜,所以应当强调曲子的重要性。而当时的文坛中,文人都以写戏曲为能事,但其实大都不懂音律,他提出此说对于纠正文坛这一流弊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臧晋叔修改原作,对所选录的杂剧进行整理、修订,后人因此提出许多质疑。
《元曲选》十卷,元人杂剧总集。编选者臧懋循(公元一五五○年~一六二○年),字晋叔,号顾渚,长兴(今属浙江)人,明代戏曲学家、文学家。此书共一百种,分为十集,每集十卷,每卷一剧。其中元人杂剧九十四种,明初杂剧六种。所选包括马致远、关汉卿、郑廷玉、王实甫等三十九位代知名作家及部分不知名作家之剧作。目的在于汇集元剧杰作,以“尽元曲之妙”。此书是现存流传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集本。
《元曲选》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元曲选·汉宫秋》)俺向着这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进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郎,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赏析〗
昭君出塞本是大家熟知的一则故事,而马致远《汉宫秋》把这个故事用另一种风味演绎出来了。故事的核心是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同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之间的矛盾。为了和番,不得不拆散一对同命鸳鸯,即使贵为皇帝也无法避免。这里所选的是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带着深深的思念回到都城的一段唱词。从元帝的唱词和思念中,表现出二人爱情的忠贞与分别的依依。首先以一段凄美的景物描写起兴,烘托出元帝心中的悲苦。本是秋高气爽,在他眼中却是一派苍黄与悲凉。接下来是一串绝妙的顶针,用一唱三叹的语调唱出心中回肠千转的思念。这串顶针表面上是写汉元帝与昭君别后返回咸阳的活动,回咸阳,进宫,重返昭君住处,物在人离,特别有一种相思之苦。每一连串的重复,既是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不忍接受这残酷现实,又是心中哀思无以言表。这段唱词对于表现二人的爱情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曲选》妙言辑录
1.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侍女齐扶碧玉辇,宫娥双挑缝纱灯。
3.瑶阶月色晃琉棂,银烛秋光冷画屏。
4.黄埃散漫悲风,碧云黯淡斜阳下。
5.一程程水绿山青,一步步剑岭巴峡。
6.在天呵,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
7.淡氤氲串烟袅,昏惨刺银灯照。
8.妆镜里青鸾肠断,银筝上宝雁横秋。
9.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
10.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
《元曲选》专家评点
元曲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直接影响今天的地方戏剧。即使作为案头欣赏,其故事之曲折,语言之优美,也极具欣赏价值。但元曲因供舞台演出之用,有许多语白带有浓厚口语色彩,阅读时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