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三十卷,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佚失),约二十余万字。作者王充(公元二七~约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为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其“论衡”之“衡”字,乃指天平,故“论衡”者,评定当时言论价值之天平也。此书以事实为依据,批评当时的“众书俗文”。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识论上,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有恶。在形神关系上,其批判迷信思想,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就停止。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汉高于周”的发展进化思想。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须讲求社会实效,应补于教化。此书以宣传无神论思想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而闻名。
作者:王充
成书时间:东汉时期
一语中的:中国汉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巨著。
《论衡》书海溯源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人,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谶纬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学家。王充先祖曾因军功封爵,但在豪门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家族的历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志,使王充转而用笔来讨伐时代。王充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当稳定,但因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与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门贵族的支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了豪门贵族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把持。他们在思想上的统治工具就是谶纬哲学,而迷信鬼神对国家统治及思想带来许多不健康影响,也使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因此,王充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它,写出《论衡》一书与之抗衡。他期望得到王朝的重视,把自己的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但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成功。
《论衡》三十卷,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佚失),约二十余万字。作者王充(公元二七~约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为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其“论衡”之“衡”字,乃指天平,故“论衡”者,评定当时言论价值之天平也。此书以事实为依据,批评当时的“众书俗文”。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识论上,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有恶。在形神关系上,其批判迷信思想,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就停止。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汉高于周”的发展进化思想。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须讲求社会实效,应补于教化。此书以宣传无神论思想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而闻名。
《论衡》文理梗概
《论衡》最初大约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传中几经遗落与补救,现存三十卷,八十五篇。该书主要是针对东汉流行之谶纬儒家而作,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命题之一,王充也论及此问题,并在当时哲学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此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说。王充在文章中对汉儒的理论进行无情批判,是汉代唯一与天人感应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此外,王充还论及对人的性命、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决定于所禀的元气,表示人之命有寿命、禄命二种。人和万物都有寿命,寿命的长短由所禀之气决定,而后天的积善行德并不能延长寿命。禄命包括死亡与祸福,而诸多社会因素,例如朝政的失误等,都会对人的禄命产生作用。王充思想的另一个重点是无神论,他在文章中批判修道成仙与死而为鬼的谬论,从而否定世俗的鬼神论。他认为人是“精神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精神与形体是相依而存的,这从哲学观点否定了鬼神论。
《论衡》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论衡·虚篇》)子韦之言“天处高而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三赏君。”夫天、体也,与地无异。诸有体者,耳成附于首。体与耳殊,未之有也。天之去人,高数万里,使耳附天,听数万里之语,弗能闻也,人坐楼台之上,察地之蝼蚁,尚不见其体,安能闻其声。何则?蝼蚁之体细,不若人形大,声音孔气,不能达也。今天之崇高,非直楼台,人体比于天,非若蝼蚁于人也。谓天非若蝼蚁于人也,谓天闻人言,随善恶为吉凶,误矣!……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赏析〗
这段文字直指天人感应说,论述得精彩而有说服力,文字也生动活泼。他先提出天人感应说的一种看法,然后用形象的比喻,一层层深入论述,如剥笋一般,将其论说的荒谬之处暴露无遗,让人感到天人感应说的浅薄可笑之处。天人感应是自建汉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思想,成为封建皇帝维护自身绝对权威的一种手段。作为天之子的皇帝,自能与天对话,知吉凶祸福。而王充则剥下其虚伪的外衣。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气凝而成体”。万物生成,四时寒暑,雷雨暑风电等等,都各有其气,不是皇帝或其它人能决定的。而所谓靠人皇的言行感应上天,以使之感而降福、降祸的说法,是极荒谬的。
《论衡》妙言辑录
1.贤圣未之熟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2.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3.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
4.形须气而成,气须形成而知。
5.天之与地,皆体也。
6.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7.如天故生万物,当今其相亲爱,不当令其相贼害也。
8.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9.人之死生,在于命之夭寿,不在行之善恶。
10.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论衡》专家评点
《论衡》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无神论,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道异彩,同时对破除近年来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论看法,也是极有意义的。但也宣扬诸如自然天命说、适遇之数一类的错误看法,在阅读时应当摒弃此类说法,而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