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夺袍的古诗故事,(唐)宋之问《龙门应制》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18:53

关于龙门夺袍唐诗

龙门应制

唐·宋之问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采仗霓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陌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龙门夺袍的古诗故事,(唐)宋之问《龙门应制》赏析

诗歌赏析

这首《龙门应制》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记述武后到访龙门之事,是一首应制诗。所谓应制诗,也叫应和诗,是我国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应制诗大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上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诗歌开篇“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以铺排的手法描写了洛阳初春雨后清丽繁华的环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天子巡游作铺垫。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切入正题,描写了天子携群臣出城的盛大场面和各种祥瑞之境,其铺排极为浓烈,符合应制诗的需要,体现了应制诗的普遍特征。

全诗以“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结尾,曲终奏雅。强调天子此游不为享乐,而是尽到天子劝农的职责,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使得整首诗的主题立意陡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计敏夫所著《唐诗纪事》卷十一中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现需要对诗中出现的几个词语稍加解释:“黄道”是太阳的轨道,在这里指帝王行经之道。“鼎”是王朝正统的象征。“瑶池”是传说中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的地方,这里暗指过度奢侈或纵欲享乐。

宋之问的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较早的京城歌行体诗歌的表现技巧,以赞美武后的出游,多用陈述句式。诗的最后,诗人以“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收尾,赞美君王并非痴迷于享乐,而是躬亲天下,关心农事,勤政爱民,以此肯定了武周政权的正统性。

龙门夺袍的古诗故事,(唐)宋之问《龙门应制》赏析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虢州弘农人(今河南灵宝市人)。宋之问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多才多艺,不仅爱好文学创作,工于书法,而且勇力过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担任右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为当时的美谈。上元二年,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途。武则天时,宋之问凭借文才担任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而获罪,被贬为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二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后又以受贿罪被贬为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遭赐死。留有《宋之问集》。

龙门夺袍的古诗故事,(唐)宋之问《龙门应制》赏析

“龙门夺袍”的故事

“龙门夺袍”故事最早见于《旧唐书•宋之问传》,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的记载最为详细。据《唐诗纪事》的记录,“龙门夺袍”的故事发生在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御驾亲临洛阳龙门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原为唐代印度僧人日照的墓地,武则天天授元年,由武三思奏请核准为佛寺,命名香山寺,香山寺的上方有武则天的行宫望春宫。

在一次游龙门时,武则天命令在场群臣赋诗,并许诺以锦袍赏赐先写成的人,诗歌的优劣则由当时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裁定。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于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武则天将锦袍赐给了东方虬。东方虬拜谢后尚未坐定,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上官婉儿认为宋之问的诗文理兼美,左右群臣没有不赞叹的。于是,武则天竟然夺回刚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披在了宋之问的身上。这就是文坛佳话“龙门夺袍”。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