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亭画壁唐诗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赏析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它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豪迈奔放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描写了西北边塞高远粗犷,充满力量感的壮美景象。在诗人的眼中古老而又曲折蜿蜒的黄河仿佛远远地登上白云之间,若脱离了西北边塞开阔的自然环境是不能想象出来的。天地间奔涌的黄河与浮动的白云,是诗人当时真实所见的场景,更是最能够突出西北边塞的地域之形与壮美豪迈之神的景象,为诗歌之后的内容做了出色的气氛渲染。其中一个“上”字,可谓气格不凡。立足全篇看,这两句诗中的环境描写是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服务的,更是为抒发景中之人的情感,寄寓诗人自身的深沉感慨服务的。
随后,诗人将视线从自然景物逐渐转移到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对象上。“一片孤城万仞山”中,诗人以“一片”的数量词强调“孤”城之“孤”,又以“万仞山”表现山之高,“一片”与“万仞”的对比极其强烈,形象而又有力地表现出其城之孤、其城之小。
羌笛是富有西北边疆地方特色的乐器。此时羌笛正在吹奏的《杨柳枝》,充满了哀怨之情。诗人劝慰驻守边塞的将士: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的悲抑低沉的哀叹,是暗含讽刺之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春风”二字的双关意味。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丝温暖,从而赋予了诗歌更为深刻的意义。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后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去世。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互相唱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
王之涣尤善五言诗,其中又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佳。靳能在《王之涣墓志铭》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王之涣的作品现存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为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旗亭画壁”的故事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同为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诗人。在一个下着小雪的冷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同到旗亭喝酒。此时,几位伶人也恰巧登楼会宴,四名出众的歌女所唱的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曲子,曲子所填的则都是当时著名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于是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座席里拥着火炉聆听,并互相约定: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胜出。
一会儿,一名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一边说着:“这是我的一首!”一边就在酒店墙壁上画下了一个标记。不一会儿,另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在墙壁上画下标记,说道:“这首是我高适的!”随后,又一个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在壁上画一标记,道:“这又是我的《长信秋词》!”
此时,王之涣笑着对众人说:“刚才那些不过是宫中不得意的乐官,唱的也都是下里巴人的歌词。”他指着一名最美丽的歌女,开玩笑道:“这位歌女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歌,我就不与你们争了。但是,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歌,你们就要拜我为师。”不一会儿,那位歌女就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于是王之涣得意地对王昌龄和高适说:“乡巴佬,我难道会乱说吗?”大家都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