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18:23

关于乌江自刎宋诗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自刎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

诗歌赏析

《叠题乌江亭》是王安石的一首咏史诗。篇名中的“叠”字说明前人已题,王安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吟咏阐发的。想要读懂王安石的这首诗,需要将其与先前杜牧所作的那首著名的《题乌江亭》相互对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杜牧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胜败本是兵家常事,项羽作为堂堂英雄,即使战败,也应有“包羞忍耻”的坚韧品格,加之项羽发迹的江东多有才俊之士,也许还有卷土重来、反败为胜的机会。可见杜牧对项羽的失败自刎是感到惋惜的。

然而,王安石这首诗则反其道而行之,给出了另一种独特见解。

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直接从项羽霸业的失败写起,指出“垓下之围”的惨败是项羽大势已去的标志。而“势难回”的原因,则在于此时项羽麾下士卒“百战疲劳”,众叛亲离,而项羽自己,则在垓下被围之时咏叹著名的《垓下歌》,其词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自刎之前又说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壮之辞,这正是王安石所谓的“壮士哀”。然而,此歌此语固然悲壮,却也恰恰显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缺乏反思能力,他将失败归咎于虚无缥缈的“天命”,可谓至死不悟。

基于项羽性格上的缺陷及偏狭的历史观,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必然的因素。王诗第二句“势难回”其实是针对杜牧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进行的反驳。

对于项羽思想认识上的狭隘和性格上的刚愎自用,王安石在这首诗歌的后半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用反问语气辛辣地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次为他效命。一方面彻底否定了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人心向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得不说,同样是咏史,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对历史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要比杜牧深刻得多。

一唐一宋两位诗人,穿越数百年的时空,对同一问题展开对话,各抒己见,其本身所反映出的,既有中国古人对于学问的注重,也有诗歌可以穿越历史、沟通古今,实现与古人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独特魅力。

乌江自刎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一个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王安石在青少年时代游历各地,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一定认识,《宋史·王安石传》记载他在青年时期便“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三月,王安石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签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知县。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公正严明,注重实效,大修水利工程,颇有政绩。嘉祐三年,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写了历史上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上书中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并完整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之风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科目,设明法科目,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考时务策。

王安石在神宗时先后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但是,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用人不当、忽视百姓实际需求等问题,未能尽得民心,因而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反对。变法之事几经反复,最终以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新法尽废告终。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他采取的措施甚至是失败本身,都对北宋后期乃至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生态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散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但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行世。

乌江自刎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

“乌江自刎”的故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