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古诗故事,(宋)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18:22

关于一毛不拔宋诗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宋·黄庭坚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一毛不拔的古诗故事,(宋)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赏析

诗歌赏析

这首《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是黄庭坚与钱穆父唱和的诗作。钱穆父,名勰,字穆父,杭州人。当时钱穆父在朝中担任中书舍人,因出使高丽而得到了名贵的猩猩毛笔。猩猩毛笔是一种高丽笔,芦管黄毫,健而易乏,旧说是用猩猩毛制成的(见《鸡林志》)。钱穆父得到此笔,就写了一首《咏猩猩毛笔》,黄庭坚以此诗相答,扣住古人用猩猩毛制作毛笔的特点,一方面幽默地表现了猩猩的习性特点,另一方面委婉地流露出自己希望为国家、社会奉献的人生追求。

传说猩猩爱喝酒,能说人话,喜欢穿木屐。古代《唐文粹》中裴炎《猩猩说》记载:“阮研使封溪,见邑人云:‘猩猩在山谷间,数百为群。’人以酒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所擒获。”可见猩猩是贪小又怕死。“能言机事疏”则是指因为猩猩会说人话所以也就不能守住机密之事。

这首诗中“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也是化用典故。阮孚很爱屐,曾叹息人生短暂,说:“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晋书·阮孚传》)所以“平生几两屐”在这里说的是猩猩因贪小欲而丧生。“五车书”的说法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猩猩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在它死后,用它的毛制成的毛笔却能著书五车。在这里实际上完成了对猩猩形象塑造的转折与升华,由前句表现猩猩性格形象的缺陷,转为肯定猩猩拔一毛以利天下文化繁兴的价值。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连用了“王会”和“石渠”两个典故。《逸周书·王会篇》孔晁注为:“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王会”即是周天子会聚四方之意,这里指猩猩笔是来自国外的贡品。班固的《西都赋》中曾经说道:“天禄、石渠,典籍之府。”“石渠”即为汉代的皇家图书馆。这里看似没有直接写猩猩,实际是高度肯定猩猩之毛在制作毛笔时发挥的巨大而长远的作用。

诗歌最后两句“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扣住“拔毛”这一共性,将猩猩拔毛制作毛笔、造福世人,与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态度进行对比,肯定了牺牲自己而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追求,自然巧妙。“端为谢杨朱”句子的意思是说:“看来真该把拔一毛而利天下的道理告诉杨朱才对。”表达非常具有有幽默感。

纪昀曾经评价这首诗:“点化甚妙,笔有化工,可为咏物用事之法。”对这首诗将咏物、用典巧妙结合,从而挖掘出所咏之物更深层价值的艺术手法予以高度的肯定。

一毛不拔的古诗故事,(宋)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赏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有《山谷集》《山谷词》。

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黄庭坚曾游学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黄庭坚七岁所作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广为人知。八岁时,黄庭坚作诗送人赴举,写下的“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诗句,已显露出超越其年龄的非凡才能。

黄庭坚于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著作佐郎、秘书丞。哲宗时期,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参与《神宗实录》的编写工作,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年,新党称黄庭坚修编的《神宗实录》“多诬”,于是,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于1105年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在诗歌方面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在词作方面与秦观并称“秦黄”,在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一毛不拔的古诗故事,(宋)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赏析

“一毛不拔”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一毛不拔”来形容一个人吝啬至极。在历史上,提出“一毛不拔”观点的杨朱多被人们认为是提倡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故而广受诟病。虽然杨朱一门并没有著作留传下来具体解释其学说观点,但其论述往往被其他门派的著作引用,如《孟子》中就写道:“杨朱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就似乎进一步坐实了杨朱的学术观点为一种利己主义思想。

然而,杨朱真的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吗?其实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可见杨朱的学说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对于杨朱的片面认识,一方面缘于杨朱一门学术不兴盛,无著作流传;另一方面也是缘于其他学派在转述、引用杨朱观点时有意无意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那么,“一毛不拔”到底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被提出的呢?这句话的真意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回到《列子·杨朱篇》的原文中详看究竟: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这段故事的大意是:

禽子是杨朱的弟子,他问杨朱:“如果拔去你的一根汗毛来救济天下,你会去做吗?”杨朱回答说:“一根汗毛本来就不足以救济天下。”禽子追问:“假设可以的话是否愿意去做?”杨朱不回答。后来孟孙阳反问禽子:“有人损害你的肌肤给你万斤黄金,你愿干吗?”禽子回答:“愿意干。”孟孙阳又追问:“有人砍断你一段肢体给你一个国家,你愿干吗?”禽子无言以对。孟孙阳接着说:“一根毫毛轻于肌肤,肌肤又轻于一段肢体,这是很明白的。但肌肤是由一根根毫毛构成的,肢体又是由一块块肌肤构成的,一根毫毛虽然只是身体的万分之一,难道就可以轻视它吗?”

《列子·杨朱篇》又有记载:“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说的是人们不应该有为了天下牺牲自我的态度,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思想,就使要求“小我为大我牺牲”具有了合理性和合法性。反过来说,正因为个人没有义务牺牲自我来服务国家,他人也就没有权力要求个人做出不必要的牺牲。看似是利己主义,实际上是对当时贵族统治阶级假借“天下”的名义进行残酷的阶级统治,满足自己私欲的丑行,从学术思想上进行了釜底抽薪的批判。

杨朱这种引导人们珍爱自身、全性保真的思想,在各国连年发动非正义战争、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是有人道主义的积极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