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功在当世泽被后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16:51

18岁,行将弱冠。白居易为了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想到人才荟萃、名流丛集的京城去闯闯。于是,早春二月开始“长安寻梦”之旅。

一踏上长安街头,真使人眼花缭乱:罗绮盈眸,珠玑满眼,车马交驰,人流如织,显示出一派富贵繁荣的京华景象!可是,物质层面的富有并不能引起白居易的兴趣,他在脑海里只是谋划着去拜谒名人,既可以受到前辈时贤的思想启迪,也许还可以在这陌生的都市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哩!

顾况是肃宗至德二年进士,当时任著作郎,负责起草朝廷重要文件,同时编纂国史。虽然算不上达官显贵,却是名副其实的诗坛耆宿,朝野知名,而且愿意提携后辈,当然是拜谒对象的首选。

可是,人一旦有了名气,也就派生出一些傲气。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形容瘦削、衣着破旧的年轻人,心里也就有了几分不屑。当他看到诗卷上的署名,马上语带调侃:“白——居易?哈哈,现在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你想在这里住下来,恐怕不太容易吧!”

白居易既保持自己的尊严,也不失谦恭:“哪敢有长期居住的奢望?居易别无他求,只想请老大人对拙作指点指点罢了。”

白居易-功在当世泽被后代

顾况本来只想敷衍几句,再说两句台面话打发他一走了事,可是一瞥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是科考试题的惯用语,用它来命题,显然增加了写作难度。这个年轻人居然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容不得小觑!于是他翻开诗卷,一下子就被诗章吸引住了,竟然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好诗,好诗!不但描画出春草旺盛的生物特征,也歌颂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道得个语,居又何难?”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来不是很容易吗?顾况禁不住大声赞美。

由于顾况的赏识和延誉,白居易的诗在长安不胫而走,他也就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

得到名人推介,只能是提高一点自我身价。根据当时制度,进士考试才是进入仕途的铁门槛。贞元十四年(798),经叔父白季康介绍,他参加了由宣歙观察使崔衍主持的乡贡考试,以最优异的成绩赢得崔衍的赏识,并推举他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进士及第,名列第四。这年他29岁,是及第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当然也很高兴,在诗中写了这么两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天道酬勤,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参加吏部侍郎郑瑜主持的选拔考试,名列甲等;时年31岁。第二年春天,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在皇家图书整理机构管理图书,还只是一个九品小官。宪宗李纯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元和元年(806),决心革新政治,重振朝纲。为了满足朝廷用人需要,决定举行一次制举考试。为了考察应试者处理问题的能力,由皇帝亲自提出当前的热门政治问题,让考生做出“对策”。白居易写出了75篇策目,编成四卷,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策林》。针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等各个方面,他提出切实可行的施政意见。文辞华美,有理有据,深受宪宗赞赏,于是一举中第,名列四等。这时他35岁。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终于圆了他的“长安之梦”。

白居易被任命为周至县(今陕西境内)县尉。在一段时间里,政绩卓著,诗歌创作也十分喜人。不但有大量诗作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他的名作《长恨歌》一经问世,轰动一时,传至宫中,宪宗非常喜爱。元和二年(807),被破格授予翰林学士,负责撰写机要文告;不久,又被提拔为左拾遗。左拾遗是个谏官,虽然只有八品,官职并不算显赫,却可以直接向皇帝陈述朝政得失,提出兴废建议,这不正可以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吗?

白居易在三年左拾遗任期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他常常上疏直陈时弊,不留情面地指斥奸佞,鞭挞黑暗现象。这不仅惹恼了权贵,也触怒了皇帝。宪宗渐渐地疏远他。“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决不为了一己的得失而委曲求全。

后来,宪宗以白居易需要照顾母病为由,把他改任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从表面看,俸禄略高于左拾遗,实际上被变相逐出近臣之列。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白居易再也没有机会直接进谏,再也无法参与朝政了。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为母服丧期满,被召回长安,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隶属东宫,主要职责是对太子进行规劝,完全是个闲职。

元和十年(815)夏,京城发生一桩特大谋杀案,宰相武元衡被杀害,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在皇城之内,当朝宰相被刺杀,亘古未闻,这是对皇权的最大蔑视,对法纪的公开挑衅!这样轰动京城、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是可忍,孰不可忍?白居易怒不可遏,立即奋笔疾书向宪宗递交奏章,要求严查凶手,以肃法纪!白居易这一正义要求,竟遭到奸人诬陷,说他是越级上奏。唐宪宗这时候已是昏聩无能,忠奸不辨,竟下达诏书,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唐朝中叶以后,州司马表面上是州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是用来安置贬斥官员的闲职,一点权力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当他踏上贬谪之旅,途经商州,瞻仰“四皓”庙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自我调侃:

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

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

江州(即今九江市),位于长江之滨,白居易这样描写他当时的居住环境: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居室的简陋、环境的寂寞、境况的萧条,可以想见!

艰苦的环境有时却成为诗歌的诞生地,流传千古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这里问世!

元和十三年(818)冬天,白居易接到朝廷诏令,出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忠州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他却勤于政务。公余之暇,到处植树种花,不久,忠州变成花的世界!

白居易在忠州九年,朝廷发生了很大变化,穆宗李恒继位之后,改元为长庆元年(821)。穆宗非常欣赏白居易的才华,很快下达诏令,任命白居易为尚书司门员外郎,接着又升任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专为皇帝拟写圣旨。没多久,又加封为朝散大夫。后来白居易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短期内多次提拔,这是他所无法想象的,他写了一首诗以抒感慨:

冒宠已三迁,归朝始二年。

囊中贮余俸,郭外买闲田。

可是,穆宗逐渐地沉溺于游猎、宴会,导致朝政荒废,朋党倾轧,两河动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深知颓局已成,大厦将倾,凭他已是独木难支,回天乏术!他想,留在京城也是徒劳无益,倒不如到外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他申请离京外任,七月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长庆二年(822)十月一日,白居易到达杭州。杭州三面环山,山泉源源不断,30里西湖遐迩闻名,本是一个水源充沛、风景秀丽的城市,可是由于受到钱塘江咸潮的侵蚀,地下水变得又咸又苦,居民饮用水非常困难。白居易把它列为解决人民生计的第一要务,立即组织一班人对杭州地理状况全面考察,并耐心细致地查阅杭州城志。原来,曾经有一位杭州刺史李泌建立过六口水井:相国井、西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金牛井,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后来因年久失修,导致管道淤塞,水流不畅。于是,白居易组织力量,疏通渠道,扩建六井,终于解决了居民饮用水问题。

转眼进入六月盛夏,江南大部分地区干旱无雨,杭州旱情尤为严重。白居易决定在西湖筑堤蓄水,他花了整整2年时间,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终于告竣,解除了长期以来干旱的威胁,成为造福当代、泽被千秋的德政工程。杭州百姓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爱戴,把他主持修筑的湖堤称为“白公堤”,简称“白堤”。

3年后,白居易任满回京。在启程离境那天,送行的百姓扶老携幼,挤满了街道,纷纷挥泪告别,依依不舍……

白居易-功在当世泽被后代

白居易对此情景,非常感动。他写了一首诗《别州民》:

耆老遮道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回到长安后,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他不愿留在长安,于是改任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不久,敬宗继位,敬宗年幼无知,宦官专政,朝廷混乱。白居易想,在东都也无所作为,自己虽届暮年,体格尚健,还能为百姓做一些事情,于是他再一次请求外任。敬宗宝历元年(825),他被委任苏州刺史。

到任后,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

以兹为报效,安敢不躬亲。

襦裤提于手,韦弦佩在绅。

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

与其说,这是他的临政述志;倒不如说,是他的就职宣言。白居易认为,要当好一个地方官,不但要轻徭薄赋,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更要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

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

从早到晚,一直忙于处理公务,从来没有闲暇过。

因为忙,生活也很简朴:

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

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

他在苏州任职才一年,虽然为时甚短,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第一件事就是疏通闾门到虎丘的河道,并整修了七里山塘,完成一件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

由于劳累过度,到宝历二年(826)秋天,眼病日益严重,不得不以病告退。

他的仁慈和惠政赢得苏州人民的爱戴,当他乘船离开苏州的时候,老百姓闻讯远道赶来,夹岸相送,十里长街,哭声震天……

白居易-功在当世泽被后代

时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禁不住发出感慨: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敬宗宝历三年(827)正月底,白居易回到洛阳。文宗即位改元太和元年三月,朝廷授白居易为秘书监,属三品。第二年,又升任刑部侍郎,也就是刑部尚书(长官)的副官。可是,白居易早就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心生厌倦,于是他称病请求回到洛阳,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实际上这是有名无实的闲散官职。对白居易来说,正好过上渴盼已久的吏隐生活。太和五年(831),白居易又被任命为河南府尹;太和七年(833),他称病告退。朝廷再次授予他太子宾客分司。从此,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太和九年(835),朝廷又任命他为同州刺史,他辞谢不受,于是改任他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进封冯翊县侯。这时候,白居易彻底厌倦官场。开始潜心整理自己的诗稿。开成三年(838),他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用风趣的笔墨作自我画像。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不再担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的名义告老还乡,为他39年的官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此,他山径行吟,清泉啸唱,自称为“香山居士”。他悠然自得地写了一首诗: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告别人寰,享年75岁。

唐宣宗随后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封谥号“文”。著名诗人李商隐为他撰写墓志铭,河南府尹卢贞在石碑上刻上《醉吟先生传》立在墓碑旁,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