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萧条仕路风雨人生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1 16:36

有人说,杜甫的诗歌之所以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是缘于他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此说也很有道理。其实,在他青少年时期,也有过短暂的快意与辉煌——

公元712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初登皇帝宝座的那一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名叫瑶家湾的山村里。这里既属秦岭余脉,又处黄河之滨。尽管山环水绕,交通并不闭塞。距离东都洛阳还不到70千米,无论乘骏马还是驾轻舟,都可以朝发而夕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雄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当然会钟灵毓秀!

杜甫小时候不但勤奋好学,而且颖悟过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乳臭未干却佳作迭出;“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未及弱冠就锋芒初显。

杜甫-萧条仕路风雨人生

有一次,洛阳文化名流举办一次大型宴会,主办人别出心裁地牵来一匹骏马,说:这是一匹千里马,屡立战功,请与会诸君赋诗一首以志贺,杜甫略作沉吟,当即成诵: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既赞扬了这匹骏马电掣风驰、关山无碍的矫健,也颂扬了主人公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雄风。这音韵铿锵、气势豪迈的好句,赢得大名士蔡邕的激情赞赏;“这位公子年龄虽小,气度不凡,称得上是洛阳文坛的一颗新星。”从此,杜甫的名字不胫而走,成为洛阳遐迩知名的年轻诗人。

为了开拓更宽广的生活视野,开元十九年(731)杜甫刚20岁,就开始10多年的漫游生涯——

漫游前后有3次,先是辗转于吴越之间,接着是徘徊于齐赵之地,之后又在梁宋一带徜徉。这时候,正当开元盛世,天下承平;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优裕。在漫游期间,有时与朋友们呼鹰逐兔,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志存高远,激情满怀,生活还是很惬意的。特别是结识了高适、李白,他格外高兴。李白的大度、豁达、豪放不羁,更深深地感染了杜甫,他们两人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两人分手之后,杜甫还是怀念他,先后写了《赠李白》《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共有14首之多。让我们读读这首《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篇无敌于天下,情思飘逸,想象超群。辞句的清新可以上追庾信,风格的俊逸能与鲍照抗衡。

杜甫-萧条仕路风雨人生

春天了,渭水北岸玉树临风,使我想起在那里生活的好友;日暮时分,云蒸霞蔚,我怎能不眷念在那里逗留的故人?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到那时,天涯聚首,把酒言欢,酒酣耳热之际细细地讨论诗文,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从真诚的推崇与怀念中,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真挚与深沉!

如果说漫游的生涯是快乐的,那么杜甫的仕途却是坎坷的——

开元十五年(735)年,杜甫24岁,风华正茂,该是一展身手的时候了。这一年,朝廷在洛阳举行科考。十载寒窗,谁不希望蟾宫折桂?照理说,像杜甫这样的青年才俊,早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还不是“取青紫如拾芥”?“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承文二十二韵》)一举夺魁,青云直上,杜甫也有这样的自信。哪知到揭榜那天,杜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中榜者的名字中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踪影!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壮游》)

杜甫怏怏地离开了洛阳。

一晃又过去了13年。到天宝六年(747),杜甫已36岁了。得知朝廷下诏,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他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望,风尘仆仆地赶到长安。怎奈这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只顾跟贵妃杨玉环整天寻欢作乐,朝廷大权全都被操纵在奸臣李林甫手里。他为了粉饰升平,制造出“野无遗贤”的假象,这次全国规模的进士考试,竟然一个人也没有被录取,原来,这不过是奸臣宵小们精心打造的一次科场骗局!

经过两次科考失利,杜甫也看清了朝廷的真面目,他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了。

后来,他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对李林甫所谓招贤的骗局表示内心的悲凉和愤慨: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洛阳沦陷,潼关失守。叛军以锐不可当的凌厉攻势直逼长安。玄宗李隆基带着爱妃和一帮人仓皇向四川逃命,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中……

第二年,也就是至德元年(756)十月间,宰相房琯经肃宗授命,组织4万义军奋起抵抗,怎奈房琯虽有平叛的雄心,却没有作战经验;义军也不过是刚刚组建起来的良家子弟,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在陕西咸阳县东边的陈陶两军遭遇,刚一交战,义军就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

听到陈陶惨败的消息,诗人悲痛不已。他写了一首诗,记录了这悲惨的一幕: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囚禁在长安。一天,他潜行在城东南曲江之滨,眼见昔日繁华的宫苑,如今千门紧锁,一派萧条;只有那无知的蒲柳还在春风中飘拂。触景伤怀,感慨万千: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

为了扫平叛军,他希望朝廷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决不能仓促应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向官军殷殷寄语: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悲青坂》)

至德三年(757)杜甫终于从叛军中逃出长安,他在奔往凤翔途中,眼见叛军恣意肆虐,生灵涂炭,他用长诗的形式向肃宗陈述沿途的见闻和内心的感受: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北征》)

杜甫到凤翔后,肃宗授予左拾遗,属门下省,主管进谏,主要职责就是规劝君主改正过失。在这一年前,宰相房琯在陈陶打了一次败仗。肃宗极为震怒,要拿房琯问罪。杜甫认为,战争的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期,房琯也是临危受命,再说,陈陶之败也有很多客观因素,如果拿房琯问罪,以后谁敢为朝廷效力呢?杜甫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和谏官的使命感,为房琯辩护,哪知肃宗却勃然大怒,左拾遗只做了3个月,就被贬为庶民赶出京城。

从此,杜甫对仕途心灰意冷,怀着满腔悲愤,于乾元二年(759)七月间,携家人离开华州,开始他的漂泊生涯——

先是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离长安有七八百里,是塞上的军事重镇,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面,海拔2000多米。杜甫卜居秦州山区,靠采药、晒药来维持艰难的生计。尽管境况如此艰难,他知足常乐,别无他求: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

在这白云缭绕的高山之巅,哪怕是一抹疏篱、一椽茅舍,伴我终老此生,也就心满意足了。

宇宙茫茫,一位天才的诗人竟无处觅得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千载之下,怎能不令人掩卷叹息!

上元元年(760),杜甫从秦州举家迁到蜀中。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起了草堂,被后人称为“杜甫草堂”。草堂建成之后,他写了一首《堂成》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他把自己比成一只倦飞的乌鹊,挈妇将雏,总算有了自己的窝。可以暂时喘口气,放松放松了。

在这里,他享受过江畔寻花的快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春花满径,蝶舞莺歌,使流离他乡的诗人得到短暂的精神慰藉!

在这里,他也遭遇过秋风破屋的尴尬: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骤起,大雨将临,茅飞屋破,天色向晚,今夜该怎么办呢?

可是,诗人想的却是天下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草堂至今成为人们凭吊一代“诗圣”的文化圣地。有人写了一副长联悬挂在草堂的大厅上: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月白风清”的评语,古朴而典雅,自然而清新,不正是杜甫高洁情怀的象征吗?斯人虽逝,品德长留天地间。

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大片失土,一场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叛乱总算平息了。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他写了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萧条仕路风雨人生

永泰元年(765)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去,在岷江、长江漂泊。次年,举家来到夔州。《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一系列名作都是在夔州写下的。

杜甫在夔州期间曾几度移居。大历二年(767),他在瀼西居住的时候,西边邻居是一个生活很贫困的妇人。被生活被迫,常常悄悄到杜甫堂前打枣子充饥。杜甫明知此事,却并不惊动她。杜甫另迁新居后,把房子让给从忠州来的吴南卿。杜甫临走时,写了首《又呈吴郎》嘱咐他: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尽管自己饔飧不继,想到的总是别人。

杜甫在夔州生活了2年后,大历四年(769)又漂泊到两湖,从湖北江陵途经公安、石首等地到达岳阳,最后来到潭州。

大历五年(770),杜甫全家人又从潭州乘坐一条小船向湘江下游驶去。当船行到汨罗江时,他想起爱国诗人屈原,不禁老泪纵横……

在船上他写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抒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把一生漂泊的境况、对故乡的思念、对人民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就这样走完了59年的风雨人生。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忘怀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他被后世誉为“人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