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屈原原文
七绝·屈原
(一九六一年秋)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七绝·屈原注释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贵族,楚怀王时为三闾大夫,被谗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湘水之滨,投水而死,流放时期作《离骚》、《九章》、《九歌》等。
[杀人刀]指笔杆子。
[艾萧太盛椒兰少]谓小人多而贤士少。艾萧,蒿草,喻奸佞。椒兰,两种芳香植物,喻贤士。
七绝·屈原赏析
屈原,战国楚人。在楚怀王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为倡议变法图强,遭谗流放。后闻国都沦陷,自沉汨罗。后人记得屈原,多因其《离骚》华章。毛泽东以诗追怀之,表示景仰。
民间祭祀屈原,多在农历五月初五。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这是中国传统“端午节”之由来。此足证,屈原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地位。
毛泽东的《屈原》诗,作于“秋”,可见与百姓端午祭奠不同。“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起势为诗人快语。直接点人名、作品名,并对屈子作品作一独特评价。《离骚》为屈原代表作。是“前世未闻,后世莫继”的伟大政治抒情诗。说屈原“握有杀人刀”,实指其作品的战斗性。“杀人刀”,比喻耳,极言诗文威力。而且,“刀”的比喻也是正面的。如1956年,毛泽东就曾提出“两把刀子”的著名说法:“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可见,“杀人刀”,是赞扬屈赋作用的。
三、四句之“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是分析屈原悲剧因由的。小人“盛”而贤士“少”,是社会大势。“少”对“盛”,屈原只好孤军奋斗。这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屈原的悲剧之后,必是楚国的悲剧。贤士“一跃”,自己选择死亡;小人苟且,国亡玉石皆焚。“一跃”句,描绘了屈原之死的壮烈和主动。在特殊背景下,死亡也是一种积极选择。
这首诗,对屈原的赞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文采的(“赋离骚”)、人品的(“椒兰少”)、意志的(“跃”)、生前的(“当年”)、死后的(“杀人刀”)。赞而不直言,得委婉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