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赏析翻译-毛泽东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7:52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赏析翻译-毛泽东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注释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在贵州遵义之北90里之娄山之巅。群峰插云,一线中通,向为自蜀入黔要隘。二渡赤水,重回黔北,红军在此打败黔军王家烈部。

[“西风”句]似写秋季物候,实乃当地二月间真实景象。

[从头越]重新跨越。娄山关胜利后,重夺遵义,若北上,须重过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赏析翻译-毛泽东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相传为唐李白所创或疑后人伪托。仄韵,十句,46字。上下阕各四句用仄韵,其中的三字句是叠韵,为上句末三字的重复。又名“秦楼月”、“花深深”、“双荷叶”、“子夜歌”等。

红军的长征(战略转移)是严格保密的。国民党虽重兵封锁,却不知红军往哪个方向走。1934年10月21日,红军经战斗在赣县王母渡与信丰县新田之间突围后,又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11月上旬,在湘南突破其第二道封锁线。11月中旬,在湘南穿越第三条封锁线。但在11月下旬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由于部队辎重过多,行动过缓,大部尚未过江,即遭强敌夹击。8.6万多红军过江后仅余3万多人。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于12月11日召开的临时紧急会议上提出放弃原定由湘黔边境北去湘西与红二、六军会师的计划,改为西入贵州,得到支持。12月15日红军占贵州黎平。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渡乌江,挺进黔北,1月7日解放遵义。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对党中央四年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5年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由黔北攻入四川古蔺、叙永地区,再入云南扎西。为避川、滇三军堵截,红军回头东攻,二渡赤水,攻占黔北桐梓和娄山关,重夺遵义。此役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多人。这是长征五个月以来第一次胜仗。

本篇为夺取娄山关后的抒情之章,是写战争的,但省略了许多战斗细节。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美学极致,表达了一种“腾乎天宇”的战斗豪情。

上阕,“西风”二句为眼前实景。言及“西风”、“雁叫”、“霜”侵,人们会以为是“晚秋”景象。考娄山关之战,在1935年2月26日,南方黔中,已是早春。以秋词写春景,一与心情吻合,二与血战吻合。首句那个“烈”字,是风势,亦战势,故二句一出,娄山关之战的肃杀阵氛,陡然而起,但这是侧面的、暗示性的。待“霜晨月”三句吟出,原先由“风”声、“雁叫”伴奏的自然景观,因为“马蹄声”、“喇叭声”的介入而一变为战争景观。可以将“马蹄声”、“喇叭声”理解为冲锋陷阵,也可以理解为战斗结束,红军队列的威武通过。上阕五句,一句重叠,仅有四句,写了四种声音:风声、雁声、马蹄声、喇叭声,声音的主体,是红军战士。但有几种声音被诗人省略了:枪声、炮声、喊杀声。虽然未写,读者可于心灵感受。

下阕,“雄关”句呼应词题,叙述描写之中夹一议论慨叹。莫说雄关如铁,红军战士不是一越再越吗?“铁”字,金城汤池之谓也。故词中最豪放语,当为“而今迈步从头越”。娄山关之战,非长征“头”一战,但却是长征“头”一次大胜仗。因而,“从头越”,不但表明“从零开始”的气度,也表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心。结句,回复为景语,又非单纯景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一派倾向于“暖”的色调里,诗人分明又注入几多悲壮。我不主张将“血”字坐实为流血牺牲,那不是解诗,但以“血”形容残阳,总有几分豪情与悲情。

诗人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沉郁顿挫而归于决不回头、不断前进,于是有胜利,以及记录胜利的诗歌。写于遵义会议之后的《娄山关》一词,蕴含着更为深浑的忧患精神;一支军队,一个党,一份抗日卫国的使命,皆系于一个人的决策,这个人的精神世界自应有渊海之博宏!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赏析翻译-毛泽东诗词

更多毛泽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