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曲】(女大思春,果是真撅嘴)作品原文
【岔曲】(女大思春,果是真撅嘴)
无名氏
〖岔曲〗(正)女大思春,果是真撅嘴,膀腮不称心,扭鼻子扯脸就呕死人。
(白)这孩子吃的饱饱儿的,不知往那里去了,待我去寻寻他煞。
(小上)香闺寂静闷昏昏,瞒怨爹妈老双亲。
(白)闺门幼女常在家,不见提亲未吃茶,心想意念不由已,我那爹妈话口儿也不提!我呀,今年二八一十六岁。
我阿爸在湖下使船,长上苏杭来往,扔下我母女二人,长伴在家,教我等到多时咱。
〖剪靛花〗阿二背地自沉吟,瞒怨阿爹老娘亲。
糊涂老双亲,耽误我正青春!(正白)啊,你背地自言自语,敢是瞒怨我哩?(小白)不瞒怨你,瞒怨谁?(正白)我和人家说过几次,人家都不要你,教我怎样煞!(小白)不要我,头上脚下,人才比谁平常吗?(正白)好!样样都是好的,人家就是不要你!(小白)不要我,要你!要你!(正白)人家要我这大老婆子做甚子!(小白)要你烧火吃饭。
(同唱)母女房中把理分,(正)茶饭不吃为何因?这两日你短精神,瞪着两眼光出神。
(小)今年我二八一十六岁,那先生算我正当婚,怎不教我出门?那姑爹是何人?(正)妈妈开言道,我那疼疼子你是听,十五十六还年轻,不该你出门,为娘害心疼。
(小)阿二开言道,妈妈你是听,我是称陀虽小压千斤,我一定要出门,顾不的娘心疼。
(正)妈妈开言道,我那疼疼子你是听,怕在那里啊哼哼,娘替你揪着心,那也都是利害人。
(小)阿二开言道,妈妈你是听,我是初生的牛犊儿不怕虎,满屋里混顶人,任凭他是什么人?(正)媒婆子再来说,我就许了亲。
(小白)有理。
(正)说家子人家跟他去,再也别上我的门,打断了这条子根。
(小)叫声养儿的娘,我的老亲亲!时常走动来看母,我也报不尽娘的恩。
我与你抱一个小外孙孙。
(正白)什么猫娃子,狗娃子,这么现成的吗?(小白)这不难,一年抱三个,抱五个何妨?(正白)人家孩子脸大,没有我们孩子脸大,脑大,脑袋又大。
(小白)脑袋大得烟儿吃。
〖杨柳调〗(正唱)瞧瞧街坊家,看看两邻家,谁家女孩不似过他!他又不害羞,脸有这么大!
〖前腔〗(小唱)悖晦老亲娘,糊涂老人家!留我在家里做什么?我若狠一狠,可就偷跑了罢。
跑去出了家,削去头发。
(正白)当女僧不成吗?(小唱)禅堂打坐,祷告菩萨,叫他保佑我寻一个好女婿罢。
(正白)那菩萨管咱家务吗?(正唱)
〖前腔〗女大不中留!(小)留下咱,就结冤仇。
(正)没廉耻的呀不害羞!替娘打尽了嘴!教人仅够受!(正下)
〖寄生草〗(小唱)又哭又悲心酸恸,悖晦父母!不下雨的天!好伤感,我的命苦,敢把谁瞒怨!那月老儿心偏,我那世里惹的你不爱见。
前思后想,进退两难,罢!罢!罢!寻一个自尽,我就肝肠断。
断肝肠,闭眼伸腿,把拳来揝!(正上白)这孩子为想婆家,得了痰气了。
罢!罢!说家人家,推达去罢。
(小白)你别哄我啊?(正白)我哄得你过么?(小白)你哄过不是一次了,哄过好几次了哪。
(正白)罢啊,随我后头吃个汤圆点心去罢。
(正下,小白)我妈这老娼根,等着我咬不动大豆腐,才给我寻婆家。
(唱)
〖岔尾〗不论穷富找一个主儿嫁。
天招主,吃碗现成饭,又有地来又有田。
终身有靠,乐了我个难。
(下)
【岔曲】(女大思春,果是真撅嘴)作品赏析
〔岔曲〕由清高宗乾隆间民间盛行的戏曲高腔脆白发展而成。由于字数、句数的不同,曲调的差异,有起字岔、平岔、慢岔、数岔、坎字岔、西岔等区别。〔岔曲〕往往为套曲,多半采用问答体,颇近剧曲,有说白,便于演唱。
这是由七支曲子组成的套数,主要通过母女的对唱,表达了少女思春恨嫁的迫切心情。第一支曲子是引子,由正旦和小旦两个角色对唱。正旦的唱词直切主题——女大思春,说女儿因春情萌生而心情烦闷。接下来三句,形象地描述了女儿不开心的模样:又是“撅嘴”,又是“扭鼻子扯脸”地把人“呕死了”。小旦的唱词则一边述说深闺的寂寞和苦闷,一边埋怨父母双亲不给自己许下婚事。“闷昏昏”三字形象地描述了目前的状态,后二字的重复,突出了愁闷程度之深。穿插的宾白,则对女儿的年龄、父亲长上苏杭、母女相依为命等情况作了必要的简介,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
第二支曲子〔剪靛花〕也是母女的对唱。“阿二”是女儿的自称。女儿直言“糊涂老双亲,耽误我正青春”,埋怨之意直接袒露。而细心的母亲早已觉察女儿的异样,关切地询问女儿茶饭不思、目光呆滞的原因。在母女二人的一问一答中,女儿“头上脚下,人才比谁平常”的自信自负,“不要我,要你!要你”的无赖无理,“我正当婚,怎不教我出门”的思春恨嫁,“这不难,一年抱三个(外孙),抱五个何妨”的调皮娇憨,都极为生动地描绘出来。而母亲既舍不得女儿出嫁,又一直暗暗替女儿物色人选,还有担心女儿出嫁后不回来看望自己等复杂心理,也随着对话一一展示,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对女儿的无尽关爱。“我是称陀虽小压千斤”句巧妙地运用比喻,“我是初生的牛犊儿不怕虎”句灵活地使用成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第三支曲子〔杨柳调〕是母亲的唱词,调侃女儿的“不害臊”。
第四支曲子是女儿的唱词。“悖晦”是糊涂之意。女儿埋怨母亲的糊涂,并言自己若狠心,早落了发出了家。而更饶有趣味的是,女儿并不是真想出家,她去禅堂打坐的目的,竟然是去向菩萨祷告,保佑自己寻一个好女婿。此一层转折让人哑然失笑,由此可见女儿思嫁之心甚切。
第五支曲子是母女对唱。母亲感慨于“女大不中留”,女儿则直言“留下我,就与你结冤仇”,再次强调出阁的迫切,言明青春的不可耽搁。无奈的母亲善意地取笑了女儿的直率。
第六支曲子〔寄生草〕是女儿的唱词。“又哭又悲心酸恸”一句总起,写自己悲痛心酸的内心感受。“悖晦父母!不下雨的天”两句,将怨气撒向父母,比喻双亲就像光打雷不下雨的天,不替自己做主,令人伤感。接着,又把矛头指向月老,怨恨月老偏心,没有赐予她好姻缘。“罢罢罢”连用三个语气词,渲染无奈与失落的心绪。“寻一个自尽”以下几句,表明与其虚度青春,不如一死了之。歌曲演唱至此,女儿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表现为求偶不成的决绝,将情节推向高潮。
最后一支曲子表达女儿的心愿:不管贫穷或富有,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出嫁,从此过上有依靠的幸福生活。
这篇套数结构严谨,体式完整:首曲是“引子”,中间五支曲子是“过曲”,最后一支曲子是“尾声”,围绕“女大思春”的主题层层铺叙和渲染。其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疼爱女儿的母亲,尤其是春情萌动、向往爱情、渴望出嫁的女儿形象更是跃然纸上。第三,在唱法上使用正旦、小旦两个角色对唱,中间还穿插宾白,采用的是剧曲的演唱形式。第四,语言生动活泼,浅易通俗,又幽默诙谐;比喻贴切自然,新颖别致。
(李惠玲)
【岔曲】(女大思春,果是真撅嘴)作者简介
吴梅(1884—1939),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既长于戏曲创作,又精于曲学研究。戏曲作品有《暖香楼》《湘真阁》《苌虹血》等十余种,其曲学研究在声韵格律方面用力颇深,影响也最大,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同时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如梅兰芳、俞振声、郑振铎。《全清散曲》收小令62首,套数2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