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商调·黄莺儿】乡试(二十首选六)作品原文
南【商调·黄莺儿】乡试(二十首选六)
无名氏
免得轿儿扳,看进帘,心已安,亲朋考盒街头担。
鱼儿一餐,肉儿一餐,清心降火冲鸡蛋。
最可笑,急来佛脚,还把讲章看!
半夜竟无眠,听更锣,四鼓天,未曾吃饭先涂面。
轿歇门前,妻送堂前,家堂宗祖香烟点。
进贡院,先悬考袋,再去钉门帘。
细看五经题,记不清,《书》《易》《诗》,《春秋》《礼记》皆忘矣!此也迷离,彼也狐疑,看来只好糊涂写。
遵新例,头场文稿,带在考篮里。
今夕月儿圆,喜三更,五策完,黎明收拾争交卷。
腰儿缩弯,腿儿立酸,号军讨笔纷纷乱。
出头门,舆人仆从,望得眼儿穿。
揭晓起潮头,约登山,上酒楼,不多一刻黄昏后。
举人渐休,秀才仍旧,垂头丧气街前走。
早知道,这般结局,何苦把名求!
我也几曾经,得亦欣,失亦欣,从无有些酸毛病。
命不如人,运不如人,何须与彼来争论。
到不如,高歌一曲,随处好藏身。
南【商调·黄莺儿】乡试(二十首选六)作品赏析
此小令题作《乡试》,作者佚名,应为失意举子所作。原曲共20支,以清代科举考试为背景,集中叙写应试举子的乡试经历,展现了乡试科场实况及失意举子的真实心态,道出了不得鱼跃龙门者的苦衷,并对科场流弊作了直接、辛辣的讽刺与揭露。因系亲身经历,故刻画入微,惟妙惟肖。现摘其中六支曲作分析。
第一、第二支曲描述了紧张、惶急的赴考场景。乡试大比当前,举家奔忙:亲朋精心备膳、亲自送考,“鱼儿一餐,肉儿一餐,清心降火冲鸡蛋”,真乃无微不至。“最可笑,急来佛脚,还把讲章看”,活生生描绘出举子考前温卷、临阵磨枪之举,其临考前的惶恐忐忑之心毕现。“最可笑”一语,道出了隐于貌似滑稽逗趣之形背后的辛酸无奈的心境,恰有以“最可笑”衬“最可悲”之用意,着实令人寻味。而“轿歇门前,妻送堂前,家堂宗祖香烟点”,更勾勒出全家对此次乡试寄予的热切厚望。直至“进贡院,先悬考袋,再去钉门帘”,所有备考的细节才告一段落。此二曲以简练晓畅之笔,通过对举子和亲眷考前细节行为的描写,凸现了科举命运与士子人生及其家族命运的关联。
第三支曲,转入描述士子的科场经历,人物、场景鲜活灵动,情境跌宕起伏,宛如精妙的话剧小品,颇具意趣。“五经题”,即清代乡试的第二场命试题目,明清时期乡试多摘取儒家经典命题。在如此重要紧张的科场环境中,士子竟对传统儒家“五经”试题“皆忘矣”,实在出乎意料。而更具调侃意味的是,在“此也迷离”“彼也狐疑”的混沌惶惑状态之余,举子情急中“只好糊涂写”的狼狈之举,与古板僵化、却为万千士子膜拜的科试形成鲜明对比,既道出了科场压力背后被扭曲的人生窘境,也蕴含着对僵化陈腐、戕害士子精神与人生命运的封建科举考试的讽刺。此曲对人物科场窘况的描摹生动传神,且具典型意义。
第四支曲,叙写乡试结束后的情景。“喜”“争”两个动词,绘形绘色,士子如释重负之态跃然纸上。“腰儿缩弯,腿儿立酸”,是应试者身形俱乏的形象写照。按规定,乡试三年一科,一科连考三场,八月初九为首场(正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应试者初九寅时进场,初十下午出场。考生在试场内过夜。十一日考生休息一日,十二日再进场,考经文五篇。十三日出场。十五日再进场,考策问五道。考生每次入考场,均在号舍内隔离应考。如此艰苦的连考,足以让人疲惫,以致形神憔悴!而院场内“号军讨笔纷纷乱”,院场外轿夫仆人“望得眼儿穿”,与考场内士子赶抢交卷之情形成呼应,烘托出考场内外特有的景象,别有新意。本曲以独特的场面描写,通过士子、号军、家仆三类人在科考结束后的不同表现,反衬出科场的紧张难耐,这种多视角的描写,颇具中国散文笔法。
末两曲,则以沉涩之笔,述写落第举子的功名哀叹。第五支曲,反映偃蹇的科场命运,发慨落第者仕途无门的自卑与消沉情怀。科名无望,早游晚酒的生活依旧改变不了“举人渐休,秀才仍旧”的现实;“垂头丧气街前走”,写出难以倾吐的沮丧之态,与唐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形成鲜明反差。科举制度下,士子饱受功名的诱惑,寒窗苦读,而最终鱼跃龙门者只是极少数,多数人在无尽的科考中苦度了年华,耗费了青春。此番难与外人道的辛酸最终由“何苦把名求”一句生出,将落第举子愤懑无奈、苦心无助的人生之感倾泻而出,振聋发聩。末曲抒写落第士子在丧气失意的科举命运面前参透功名犹如浮云,终于弃绝科场。“得亦欣,失亦欣”,对功名得失最终释怀;“命不如人,运不如人”,将失败归于宿命,折射出科名困扰下寻求自我解脱的哀怨与无奈。“到不如,高歌一曲,随处好藏身”是对全曲的收束,揭示出无缘于功名,因而淡泊名利、随缘任运的人生理念,反映出士人失意后的消极避世之怀。然而,“高歌”“随处”之语背后,不甘与哀痛之情仍隐隐而现。
有清一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备,科举竞争日益激烈。在严酷的科举文化环境下,登科及第、显声扬名成为大多数士子力图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途径。套曲“乡试”的构思围绕科场人生展开,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将科场中人生沉浮娓娓道来,叙述与抒怀结合,情挚意切,曲尽其妙。语言简练,刻画入微,含意深远,对于读者认识封建科场及科举制度下士人遭受的精神戕害,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点上,与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阳华)
南【商调·黄莺儿】乡试(二十首选六)作者简介
吴梅(1884—1939),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既长于戏曲创作,又精于曲学研究。戏曲作品有《暖香楼》《湘真阁》《苌虹血》等十余种,其曲学研究在声韵格律方面用力颇深,影响也最大,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同时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如梅兰芳、俞振声、郑振铎。《全清散曲》收小令62首,套数2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