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原文赏析-清代吴梅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7:12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作品原文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

吴梅

一庭花竹锁清幽,四壁琳琅镇校雠,三更灯火还穷究。

数星期值女牛,猛抬头忽见娇羞。

笑擎红烛,更遮红袖,催上红楼。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原文赏析-清代吴梅散曲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作品注释

(1)此曲又名《题士女图》,详见吴梅《瞿安日记》1933年9月1日所载。

(2)星期:七夕的别称。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作品赏析

题画小令多应景抒情,吴梅此叙事之作别具一格,笔触游走在真实与幻象之间,将一段浪漫的“艳遇”故事娓娓道来,极具戏剧性。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质朴典雅、书香四溢的场景:“一庭花竹锁清幽,四壁琳琅镇校雠。”宋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潜僧绿筠轩》)栽竹藏书,意味着这是一户追求风雅的文士门庭。故事很快拉开了帷幕。“三更灯火还穷究”,深夜已至,房中依旧灯火通明。一个埋首穷经、潜心校雠的儒士形象就这样呼之欲出。“数星期值女牛,猛抬头忽见娇羞”,今夕何夕兮?原来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而主人公的这番心理活动,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笔。在其下意识抬起头,欲观窗外星象之际,意外地撞上了一双脉脉含笑的眼眸。定睛一看,竟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绝代佳人擎举红烛,抚袖遮羞,邀约他红楼赴会。动词“擎”与“遮”,刻画伊人的矜持婉约,“催上”两字又使其化身为大胆主动的求爱者。这欲擒故纵的小把戏,凸显她羞中带怯、俏里藏娇的特点,让男主角浮想神往。这与《诗经·邶风·静女》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趣味是何其相似!再看“红烛”“红袖”和“红楼”的排比,作者用跳跃的、诱惑的、缠绵的红色意象,成功地营造了迷幻浪漫的意境。红粉佳人,犹如珠玉在侧;太虚幻境,好似触手可及,真叫人分不清眼前是神的降临,还是心的渴望。

“七夕相会”的文化典故与“书生艳遇”的叙述模式,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书生艳遇女仙”,堪称中国文人伊甸园式的情结。唐传奇《游仙窟》《柳毅传》以及《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连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想象是受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制约的,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和体验到的意蕴总是有分别的。吴梅对同一文学母题的处理及相同文学体裁的创作,显然也是受到了自身文艺追求和审美倾向的影响。因而这首小令,除了典雅的语言、工整的押韵外,在艺术风貌上还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新的故事叙述逻辑。分别以“七夕”合“艳遇”作为本事进行联想的艺术作品俯拾即是,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铺设构思,形成新的故事逻辑的却不多见。其二,戏剧性的情节结构。吴梅是曲艺大师,本人集制曲、论曲、谱曲、唱曲于一身,既是编剧也是导演,舞台表演的审美趣味使其作品不可避免地涂上浓厚的戏剧色彩。这支小令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带“戏”,既有典型环境的布置,也有远近景的调度,还有具体化的动作设计,简直就是一出独幕剧的剧本。

(赵筠)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原文赏析-清代吴梅散曲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作者简介

吴梅(1884—1939),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既长于戏曲创作,又精于曲学研究。戏曲作品有《暖香楼》《湘真阁》《苌虹血》等十余种,其曲学研究在声韵格律方面用力颇深,影响也最大,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同时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如梅兰芳、俞振声、郑振铎。《全清散曲》收小令62首,套数21套。

《双调·水仙子》题画·夜读原文赏析-清代吴梅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