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客自白门来歌以问之作品原文
【双调·沉醉东风】客自白门来歌以问之
严廷中
莫愁湖可剩下两三株杨柳?秦淮河可留下一半座歌楼?静悄悄的明月,冷清清的星宿,可还照乌衣巷口?愁脂怨声可曾有人收?可曾见碧云榭栏杆新旧?(碧云水榭予秦淮旧居也)
【双调·沉醉东风】客自白门来歌以问之作品赏析
秋槎反映太平军起义的曲子,除了《哀江南》外,还有《忆九江》《武昌叹》以及此曲等多首。在这些曲子中,均未出现对起义军的指责与诅咒,而是通过描写战乱导致昔日繁华的江南都市变得荒凉破败,抒写一种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白门,即南京别称,因六朝都城建康南门宣阳门又名白门,故称。“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因纪念莫愁女而得名,六朝时称横塘,有“江南第一名湖”之誉。“秦淮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早在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地区,十里秦淮两岸是贵族世家聚居之地,文人墨客荟萃,故被誉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乌衣巷”,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守卫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是东晋时王、谢等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故刘禹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之叹。明、清时期,乌衣巷再兴。以上三处景点皆是南京名胜,兵锋之下尽成焦土,秋槎只能以“三可”之问伤悼之。成排的柳树只剩下“两三株”、十里的秦淮歌楼只剩下“一半座”,热闹的古都只剩下“静悄悄的明月”与“冷清清的星宿”,足见兵祸之惨。自从刘禹锡题写乌衣巷后,它即成为见证兴衰与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的象征,秋槎于此再复用之,并以静静的明月与冷清的星宿为映照,营造了一幅更为伤悼的图景。在图写静态的名胜风物后,转以“愁脂怨声”写动态的人。“可曾有人收”,承上“物非”,将“人亦非”落至实处。末问则将视角从关乎社会之广转向关乎自己之细。旧居栏杆新旧之问,将秋槎心中之痛描绘得更为充盈。总之,此曲写南京名胜,处处皆以旧日风物出之,皆以问句形式出之,使得物非人亦非之感、伤衰悼残之痛,更加形象可感。“五可”之问叠加,不仅构思精巧,更使情感沉郁,浓得化不开,构成一种悲凉的意境。
(黄斌)
【双调·沉醉东风】客自白门来歌以问之作者简介
严廷中(1795—1864),字右卿,号秋槎,一号岩泉山人,别署秋槎居士、红豆道人,云南宜良人。诸生,由知县累官至两淮盐运使,曾一度主讲云南雉山书院。工吟咏,善词曲,有杂剧《武则天风流案卷》《沈媚娘秋窗情话》《洛阳殿无双艳福》(合称《秋声谱》)等多种。散曲主要有《红豆箱剩曲》与《弦索渔鼓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