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粉蝶儿】示学童作品原文
【中吕·粉蝶儿】示学童
王维新
〖粉蝶儿〗兔走乌旋,叹光阴本来似箭。
任英雄莫驻青年。
去童心,除稚气,及时宜勉。
夕阳朝乾,古神灵寸阴犹恋。
〖醉春风〗孝绪遍通经,黄中能及第。
昔人幼岁已翩翩,都来一劝。
劝朝览经书,昼翻史册,夕谈文卷。
〖普天乐〗那经书非粗浅,彝伦悉寓,法道俱全。
将实字儿先,把虚字儿研。
注疏抄来低徊看,平心比较,慎勿徒然。
若果能当我话言,随时实践,便得根源。
〖石榴花〗群经道理属空言,传证来先。
茫茫上下四千年,兴亡在我,治乱非天。
贤奸初以几希判,如能切已重翻。
将来事业应能办,志行可无愆。
〖满庭芳〗纵横合散,阴阳错杂,名法腾骞,儒家道墨兵农辨。
丙库喧阗。
说意境,殊多奥衍。
斗机锋,不厌奇偏。
前人选,一斑窥见,似月印前川。
〖哨遍〗过去的风流文献,舍觥觥大集何由见。
念沧桑世界等云烟,尚能将雪爪流传。
期细展,天人妙旨,经济宏文,及一切词华绚。
不但汉唐最显,就即是六朝南北,两宋金元,迄夫胜国所遗留,到手皆称有因缘。
夕秀朝华,同工异曲,宜深简练。
〖耍孩儿〗为文总要呈真面,知题目,理法当然。
更何求议论与波澜,意充时,自致便便。
清真不枉填经籍,雅正仍能代圣贤,非空衍。
畅好是机圆局紧,气足神完。
〖二煞〗诗家各体随时变,若应制尤须细练。
对工韵稳始堪言,记留心起结中联。
清新俊逸争先尚,衰飒轻佻急欲捐。
精心撰,既不废唐人试帖,更当看馆阁名篇。
〖一煞〗钞文字欲佳,临池意欲专。
右军格法原堪羡,徒耽赵董防成俗,独爱颜欧亦是偏。
解临摹,终称善。
但勿至减增有误,舛错相沿。
〖净瓶儿煞〗责备原无尽,修能非易言。
第肯将功程几件,遵循不倦,足远胜剧棋投子日游衍。
【中吕·粉蝶儿】示学童作品注释
(1)彝伦:道理,伦常。彝,常。
(2)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对经书字句的解释;疏,对注的注解。宋人将十三经的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3)几希:极少,相差甚微。这句说贤者与奸人往往只因极小的差别而区分。
(4)志行:志向和操行。
(5)纵横:纵横家。战国时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6)阴阳: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
(7)名法:名家和法家。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法家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韩非等。
(8)“儒家”句: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西汉以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道: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墨:墨家。战国初年墨翟所创立的学派。兵:兵家。代表人物为春秋末年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农: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派,主张劝农桑以足衣食,代表人物为许行。
(9)觥觥:盛大丰富貌。
(10)雪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1)应制: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娱帝王、颂升平、美风俗。后来也指应人嘱索而作文赋诗的活动。
(12)试帖:试帖诗,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13)馆阁:北宋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通称馆阁。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亦称翰林院为馆阁。
(14)临池:指学习书法。
(15)右军:指晋代右军将军、书法家王羲之。
(16)赵董: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
(17)颜欧: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欧阳询。
【中吕·粉蝶儿】示学童作品赏析
村学里塾题材,不仅为元明两代散曲家笔下所罕见,在清代亦仅有陆楙〔北仙吕·赏花时〕《三教师赞》、〔北般涉调·哨遍〕《劝学》、厉鹗〔北正宫·醉太平〕《题村学堂图》、孔广林〔北正宫·六幺遍〕《戒废学子》等寥寥数首。其中也只有厉曲是正面写村学的:“村夫子面孔,瞌睡汉形容。周遭三五劣儿童,正抛书兴浓。探雏趁蝶受朋侪哄,参军苍鹘把先生弄,甘罗项橐笑古人聪。不乐如菜佣。”这个偏僻乡村的小小学堂,学童顽劣贪玩,无心向学,塾师庸碌无为,意志消沉,具体的办学情况则不得而知。
只有到了王维新,村学里塾的情况才得到充分展示。他长期执掌教职并热爱这份工作,“莫言斋署小,廓然天地宽”“种成桃李树,自胜河阳潘”(《宦草·自遣》),是他的自白。因此,他对村学里塾的办学环境、条件及有关情况都极为熟悉,对教谕(教授)的职责及训谕生员的内容、方法、要求等了如指掌。这些内容被他详尽地纳入曲作中去,这在中国散曲史上是前所未见的。王维新在〔般涉调·耍孩儿〕《里塾》中,以满腔热情描绘了清静优美、辽阔开放、天人和谐的校园环境,满架图书和身边亲密接触两不相猜的莺鹭,置身其间的生员们都能自觉抓紧用功,读书习作,乐此不疲,塾师亦因诸生“知勤紧”而深感欣慰,尽心从教。这些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套曲〔中吕·粉蝶儿〕《示学童》中,他更详尽地描绘出一幅村学里塾教学的全息图像。
曲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教谕(教授)先生训诲诸生的内容,诸如专心向学,珍惜寸阴,经史入手,历览前贤;文字之学,字分虚实,对读经疏,随时实践;治乱在人,贤奸须辨,诸子百家,真理明辨;天人妙旨,经济宏文,夕秀朝华,历代文献;文章作法,气足神完,意境奥妙,斑窥诗选;诗体随变,应制须练,对工韵稳,熟读名篇;临帖学书,转益多师,慎摹笔画,错勿相沿;师言无尽,生修不易,先攻几件,遵循不倦……真是林林总总,细大不捐,苦口婆心,诲之不倦!当然,同样是这些内容,在某些酸腐塾师那里,或许只是照本宣科、老生常谈,催人入眠,但以王维新的博学敬业,当讲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精彩纷呈,而其门下亦当桃李成荫、高徒连连吧。
出于列举教学内容、提示治学门径、标榜国学精要、树立学习典范之需,曲中用了不少熟语成句、专有名词、人物典故。例如〔满庭芳〕的“纵横合散,阴阳错杂,名法腾骞,儒家道墨兵农辨”,如数家珍地一口气历叙先秦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纵横、阴阳、名、法、儒、道、墨、兵、农、杂等十家。又如〔一煞〕的“钞文字欲佳,临池意欲专。右军格法原堪羡,徒耽赵董防成俗,独爱颜欧亦是偏”;讲到学习书法,则指出应遍学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颜真卿、欧阳询诸大家,强调转益多师,防止专偏成俗。诸如此类,大抵是蒙学熟典,不必尽举。此外,套曲多用工整的对仗,句式整齐中又有错综变化,十支曲子一韵到底,声韵和谐,朗朗上口,极便学童记诵。
(梁扬)
【中吕·粉蝶儿】示学童作者简介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自幼读书于都峤山中,才名渐著,与覃武保、封豫并称“都峤三子”。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但其后三赴京师会试,皆不第。历任武宣、平乐、泗城教谕,执掌教职二十余年,一生游历甚广。著有《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桥词》《红豆曲》《都峤洞天志》《天学钩沉》《乐律辨正》等,内容涉及诗词、曲赋、乐律、天文、地理诸多学科。其中《红豆曲》收有小令38首、套曲3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