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醉扶归》途遇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6:14

南【仙吕·醉扶归】途遇作品原文

南【仙吕·醉扶归】途遇

王维新

〖醉扶归〗软东风,不剪垂杨线。

小书生,空怀种玉田。

无端凑着影婵娟,是谁家有意的巡花县?我想苎萝人去几经年。

〖园林好〗论平日非结相思,处今日原无留意。

叹春风不世,偏遇着这庞儿,偏遇着这庞儿。

〖江儿水〗原来这人呵,早岁常知礼,青年已习仪。

看花不过园中地,寻春不听街头骑,烧香不入湖边寺。

今日未知何事,想为周亲,探访适然当此。

〖玉交枝〗纤腰旖旎,似堤畔初垂柳枝。

湘裙小幅当春试,悄春风、摇曳偏宜。

新描出青山淡眉,轻侵上乌云浓髻。

转秋波将窥怕窥,动金莲非迟故迟。

〖川拨棹〗冰肌闪盼,身边一侍儿。

启朱唇,却又防伊,类半吐桃花暗移。

尔无言,我已知。

我无言,尔未知。

〖侥侥令〗未逢怎不避,相即竟何离。

我拟回身重偷视,还恐旁人笑且讥。

〖尾声〗笑声渐远犹传耳,使檀奴牵肠不已。

难道尔恐我无情,故惑之?

《仙吕·醉扶归》途遇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南【仙吕·醉扶归】途遇作品赏析

王维新的套曲〔双调·醉扶归〕《途遇》写小书生“我”路遇一女子,一见钟情。但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丽邂逅稍纵即逝,擦肩而过,给“我”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思念和淡淡的感伤。

〔醉扶归〕曲前四句写“我”在阳春时节行走道上,轻暖的春风和飘垂的柳条油然引发“艳遇”的渴盼。“种玉田”,意为梦想得到如意的配偶,用晋干宝《搜神记》所载杨伯雍“汲水作义浆”方便路人,获仙人赠送石子并教他择地种植,其后收获白璧并娶得美女的故事。后三句,写路上果真遇到一位仪态端庄、艳若西施的年轻女子。“影婵娟”,指女子姿态美好。“巡花县”,犹言游花丛。“苎萝人”,指西施,她居越国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曾与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相传最后两人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园林好〕曲写“我”“平日非结相思”“今日原无留意”,一向谨守礼教,专注向学,却路遇美女,不禁怦然心动。“偏遇着这庞儿,偏遇着这庞儿”(即脸庞,代指美女),急切而重复的话语,包含了惊喜、激动、庆幸、期待等复杂的内心感受。

接下来的两支曲子,对该女子进行人品的猜测和外貌的描绘。〔江儿水〕由路遇顿生的好感,推想该女子“早岁常知礼,青年已习仪”,以致“看花不过园中地,寻春不听街头骑,烧香不入湖边寺”,严守闺中规矩,是个标准淑女。〔玉交枝〕具体描画美女的纤腰、裙装、淡眉、浓髻、秋波、金莲等,无不精巧华贵,美丽迷人。“新描出青山淡眉,轻侵上乌云浓髻”“转秋波将窥怕窥,动金莲非迟故迟”这两组对句,写出该女子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妆束得体气质高雅,回眸举步引来高回头率,同时也表现了“我”对“这庞儿”的倾心爱慕。

〔川拨棹〕〔侥侥令〕两支曲子,进一步叙述“我”渴望与“这庞儿”互通情愫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对于“我”的钟情,该女子似亦有意,但欲启朱唇又恐侍儿知。古代娇贵小姐的贴身侍儿,其职责固然是尽心服侍女主人,但有时还肩负“坐守行监”随时向上级主子即封建家长反映情况的使命,如元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最初之于崔小姐莺莺。因此,“这庞儿”欲“启朱唇,却又防伊”,如此的“类半吐桃花暗移”,更令“我”倾情迷恋,想入非非:“尔无言,我已知。我无言,尔未知。”“我”对美女“未逢怎不避”的意外惊喜,“相即竟何离”的惋惜遗憾,“拟回身重偷视,还恐旁人笑且讥”的强烈欲望和顾虑、克制,这一系列心理活动都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腻、真实、深刻。

可惜好事多磨,“途遇”的美艳情节刚如昙花一现,就倏忽进入〔尾声〕。“我”还沉浸在一见钟情的倾情迷恋之中,不仅昵称对方为“庞儿”而且想象对方也昵称自己为“檀奴”(西晋美男子潘安的小名,后为女子对其夫君或情郎的昵称),不料“这庞儿”带着“身边一侍儿”已经擦肩而过,“笑声渐远”。“檀奴”坐失良机,“牵肠不已”,还痴痴地相信“庞儿”对自己是有情的:“难道尔恐我无情,故惑之?”你竟然如此狠心地一走了之,想必是要对“我”的态度做一番考验吧?

《途遇》中小书生的追求颇具喜剧色彩。萍水相逢,一见钟情,男欢女爱,一拍即合,现实中并非不可能。然而从曲中情节看,“尔无言,我已知”,其实未必;“我无言,尔未知”,理所当然。也许这一切都只是“我”的单相思、表错情。但无论如何,小书生“我”身上还真有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式的“志诚种”兼“傻角”的影子,他的天真、真诚、执着而又有分寸,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清纯可爱的印象。在套曲中,作者将“我”置身特定的时空环境,把真情实感坦诚剖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入微,绚丽文采与美艳情节珠联璧合,并加以准确适度的把握,香艳而不腻浊,宣泄却无亵渎,以真爱深情感动读者,因有新意而独具光彩。

(梁扬)

《仙吕·醉扶归》途遇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南【仙吕·醉扶归】途遇作者简介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自幼读书于都峤山中,才名渐著,与覃武保、封豫并称“都峤三子”。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但其后三赴京师会试,皆不第。历任武宣、平乐、泗城教谕,执掌教职二十余年,一生游历甚广。著有《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桥词》《红豆曲》《都峤洞天志》《天学钩沉》《乐律辨正》等,内容涉及诗词、曲赋、乐律、天文、地理诸多学科。其中《红豆曲》收有小令38首、套曲31套。

《仙吕·醉扶归》途遇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