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吕·懒画眉】永州江次作品原文
南【南吕·懒画眉】永州江次
王维新
棹歌欸乃接时闻,岸柳汀蒲漾绿云,数峰如洗立江滨。
一会儿便与浯溪近,尔看雁背孤帆出暮曛。
鸡声喔喔柳疏疏,短屋低篱画不如,隔园山色被云铺。
居人钓罢斜阳暮,手内携来一尺鱼。
南【南吕·懒画眉】永州江次作品赏析
永州,在湖南南部,山清水秀,胜景众多。唐柳宗元被贬于此,曾写下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江次,江边。此曲为王维新游历永州时所作,写永州浯溪江边景象,有声有色,美丽如画。
第一首首句从动处着笔,从声处传情,写渔歌与桨橹之声不绝于耳。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未见其人,先听其情。棹歌,即行船时所唱之歌,一般特指渔民在撑船、划船时候唱的渔歌(包括渔家号子)。汉武帝《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欸乃”,拟声词,既指摇橹声,也指渔歌(棹歌),此处内涵,应是二者的混合。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此曲首句,既是实写,即耳所闻;也是虚写,暗取唐朝诗人元结做道州(即永州市道县)刺史时,所作《欸乃曲》之诗意,这体现了王维新一贯的用典不着痕迹、实写之景与用典之景妙合无垠的手法。
第二、三句从静态着手,写近处即目所见,江岸上的柳树与水边平地上的蒲草,碧绿欲滴,像大片浓绿的云彩。作者着一“漾”字,写景状物惟妙惟肖。数座山峰,青翠欲滴,就像被雨水洗过一样,站立在江滨,似乎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宾朋。作者着一“立”字,把山峰拟人化了。
第四句交代行踪,作者是乘船游览永州江边美丽如画的景色,这体现了王维新一贯的先写景后交代行踪的叙述技巧。“一会儿便与浯溪近”,既写船速之快,亦衬托作者心情之轻快,同时写出了对“浯溪”美景的期待。浯溪,是发源于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后,在祁阳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唐元结《欸乃曲》(五首)其四对浯溪形胜有生动的描绘:“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为了更好地、真切地展现浯溪的美景,末句“尔看雁背孤帆出暮曛”,作者故意从“局里”跳出,变成“局外人”,拉近了与读者的审美距离。“尔看”,既是作者对身在船外的“你”的呼唤——“你看”;也是正在船上的作者沉醉于其中的想象。这一特写镜头富有诗情画意:夕阳就要西沉,傍晚落日的余晖静静地洒在大雁的翅膀上,洒在即将远去的孤帆上,也洒在依依不舍的游览者的心上。而这即将从人们的视线里远去、消逝的大雁与孤帆,因为渐行渐远,就好像从落日的余晖里走出来的一样,作者着一“出”字,境界顿出。它与“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唐岑参《送陶铣弃举荆南觐省》)之“低”字、“草店乱山口,岩深隔暮曛”(清赵湛《武胜关》)之“隔”字、“几度峰头对暮曛,幽寻不惮往来频”(清王德溥《过高士坞吊太白山人即用其卜居南屏韵》)之“对”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是已经结束了水上的行程,作者在第二曲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了一幅和平牧歌式的农村田园图。
第二首首三句写景动静结合,近景远景相得益彰。短短的茅屋前,低低的篱笆围成的院落里,鸡声喔喔,杨柳疏疏。院子外面是碧绿的菜园,放眼望去,白云笼罩着座座青翠的山峰。“铺”字,化静为动,见出王维新一贯的用词精工的特点,山高云低,山色因为白云的装点显得更加秀丽。
末两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交代“居人”行踪:“居人钓罢斜阳暮,手内携来一尺鱼。”这依然体现了王维新一贯的先写景后交代行踪的叙述技巧。“居人”似乎有意把这宁静、祥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留给客人去享受,自己却去享受垂钓的别种乐趣了。王维新擅长在写景的末尾处,以“点”带“面”,用特写镜头来进一步装点、深化意境:依然是就要西沉的夕阳,依然是醉人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静静地洒在“居人”的身上,洒在手内携来的“一尺鱼”上,洒在“居人”身后的茫茫烟水上,也洒在钓鱼归来者的心上。
本曲体现了王维新一贯的清丽雅洁的语言特色,但雅洁而浅近,多用口语、白描,尤其是末句“手内携来一尺鱼”,破雅为俗,浅切透辟,当行本色,特富有生活气息。另外,句式上单一、整齐,通篇用七言,体现了王维新以诗为曲的特色。
(范学亮)
南【南吕·懒画眉】永州江次作者简介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自幼读书于都峤山中,才名渐著,与覃武保、封豫并称“都峤三子”。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但其后三赴京师会试,皆不第。历任武宣、平乐、泗城教谕,执掌教职二十余年,一生游历甚广。著有《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桥词》《红豆曲》《都峤洞天志》《天学钩沉》《乐律辨正》等,内容涉及诗词、曲赋、乐律、天文、地理诸多学科。其中《红豆曲》收有小令38首、套曲3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