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6:11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

王维新

我高登百尺层楼,手掬沧溟,目瞰神州。

一任尔赋似班张,诗如李杜,文如韩欧。

倘不得朱衣相就,究何殊白璧空投。

好酌轻瓯,静对群鸥。

一带沙洲,几只渔舟。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作品注释

(1)朱衣:原指古代帝王夏季所穿的朱红色的服装,后指穿这种公服的职位。

(2)轻瓯:茶杯。瓯,用来盛茶或酒的杯子。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作品赏析

本曲主题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表达爱好山水、渴望隐逸的思想。

首三句紧扣曲题“登望”,英雄气长,壮怀激烈,意境阔大。一个“我”字,张扬个性,直逼灵魂,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为下文直抒胸臆张目。“百尺层楼”,极言楼之高,不高,不足以望远;不高,不足以展现抱负之大。“掬沧溟”之“手”,尽显境界、心胸之高远阔大,无异乎“拿云手”;“目瞰神州”即是胸怀天下了。王维新早年胸怀大志,一生都想实现仕宦济世之梦,以此来实现报效国家的志向。但是,自从1810年中举以后,王维新三次北上求仕皆不第,最后只做了个训诲生员的府学教谕,而且一做就是二十余年,因此,“英俊沉下僚”,壮志难酬的苦闷可以想见,其〔商调·醋葫芦〕《极望》云:“登楼自省,觉英雄热血变成冰。”

接下来的第三到第七句,紧扣曲题“有感”,直接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一任”既是一种假设,又反映了一种普遍真理;“尔”字既是自指,也是泛称,是对与自己一样空有才华、报复不得施展者的深情呼唤。作者常以历史上的才子、英雄自许,文比班固、张衡,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等大家,才华超群,但是,如若不仕、若穿不上象征高位的“朱衣”,究竟与白璧空投无异!这几句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抱负与自信,也是英雄失路的浩叹!

求仕不得,避世有路。似乎“买断青山”便能“隔断红尘”,自然山水成为失意文人永远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牢骚不平在末四句“好酌轻瓯,静对群鸥。一带沙洲,几只渔舟”中归于平静:“轻瓯”可以解愁,“群鸥”可以忘忧,“渔舟”可以最终达到真正超然的隐逸境界。作者在〔仙吕·一封书〕《书怀》中也表达了这种隐逸思想:“衔杯落拓花前醉,抱剑从容物外游。任沉浮,随去留,鸥鹭翩翩是我俦。”“从容物外游”,或许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失意者的自我宽慰、自我麻醉吧。

本支曲子从头到尾多用对句和典故,其中“赋似班张,诗如李杜,文如韩欧”,既是鼎足对,又是密集用典,一口气历数汉唐宋的赋诗文六大名家,使所抒情感更显厚重,也使令曲更加典雅有味。

(范学亮)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作者简介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自幼读书于都峤山中,才名渐著,与覃武保、封豫并称“都峤三子”。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但其后三赴京师会试,皆不第。历任武宣、平乐、泗城教谕,执掌教职二十余年,一生游历甚广。著有《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桥词》《红豆曲》《都峤洞天志》《天学钩沉》《乐律辨正》等,内容涉及诗词、曲赋、乐律、天文、地理诸多学科。其中《红豆曲》收有小令38首、套曲31套。

《双调·折桂令》登望有感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