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第95首李之仪的《谢池春·残寒消尽》。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上片写暮春的特殊景象,春浓之际,也是十分无奈的春逝之时,这种感受真个如酒一般,比喻新奇又有深意。下片写相思之苦。衣带渐宽,只因相思情苦。不见又非常想念,见了依然如此。个中原因正是两个人还没有真正走在一起。这种苦情难以诉说,惟有托付与庭前的杨柳。
谢池春·残寒消尽原文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谢池春·残寒消尽注释
频移带眼:用沈约瘦腰典故。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湖州)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出自唐代李延寿《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后用以形容不得志,日渐消瘦。
谢池春·残寒消尽译文
译文1
残留的寒气渐消尽,小雨过去,已是清明之后。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把池塘水面吹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襟袖。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
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
译文2
冬日残寒已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小径上堆满落花,微风拂过池塘,吹皱一池春水。小燕儿欢快地在庭院穿梭,翩飞的柳絮沾满了襟袖。这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光景,不分夜晚白昼。让人深感这滋味之妙啊,真是浓过美酒。
自从离别后,总是频繁地移动腰带空眼,眼睁睁看着自己病恹恹日渐消瘦。不见她却又苦苦相思,见了她却又要别离,相思依旧。试问与其这样频频相见有何意义,不如长相厮守。那老天无情,所以天不老,人枉自多情,却不能长相守。只好将这满腔离恨,托付给那庭前杨柳。
译文3
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波。小燕儿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醉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给庭前的垂柳。
译文4
残留的寒气渐渐消尽,小雨过去,已是清明之后。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把池塘水面吹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粘满襟袖。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
频频地移动衣带上的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
谢池春·残寒消尽题解点评
题解
此词伤春怀人,怅恨人生离多会少。词中写离恨句,多用俚俗市井口语,直白而深情,表达为相思煎熬的矛盾心情,极富韵味,有柳永遗风。《四库全书总目》云:“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俏蒨,殆不减秦观。”
评点
本篇写暮春相思,词人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写出离别相思之苦。
上片描绘暮春落花满径、飞絮飘舞的景色,动静结合,画面鲜明。“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点出时令,此时已是清明之后,残留的寒气渐渐消尽,小雨已过去。“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四句写景,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吹起池塘的水面,微微起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了襟袖。词人的笔触及了春天各个方面的景物,各用一个动词将其相连,将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声色俱全。“正佳时,仍晚昼”,是针对上述景色有感而发: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二句,承接上文,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著人”意为让人感觉到,可“滋味”究竟是什么,却无法言说,于是以酒比喻,再着一“浓”字,并且用“真个”来强调,诱使读者以切身感受和经验去感悟那种“滋味”,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令人产生共鸣。
下片抒写深情相思企盼的凄楚愁苦,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真挚感人。“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写词人的状态,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四句是全词抒情内容的核心,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进一步说明相思之苦。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以景语结,含蓄蕴藉。
谢池春·残寒消尽赏析鉴赏
赏析
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景,作者描绘了种种美好动人的春光,同时也抒发了好景不再的伤感。首句介绍时节,寒消雨过的清明时节,大地回春。接着作者抓住四个有代表性的物象特写:园里的鲜花,池塘的春水,这是地上;穿庭的乳燕,沉沾的飞絮,是在天空。且静景动写,一片勃勃生机。最后,一个“正”字陡转,出现“佳期”与“晚昼”的矛盾,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淡淡哀愁,和“只是近黄昏”式的伤感。为下阕抒怀作了必要的铺垫。
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相思的一片痴情。首句写人因相思而消瘦,也是“衣带渐宽”的常用笔法。接着用“不见”与“见了”的愁苦,来表达“长相守”的渴望,写心理活动细腻而真切。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于是转而对老天无情的怨艾,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用常人口吻诉情更觉委婉动人。最后以拟人手法寄愁于柳,很别致,柳芽形如丝结,象征着诗人心灵物化的愁结,是以景代情了,手法匠心独运。
鉴赏
这首词伤春怀人,抒发了深深的离恨。
上片写景。起首三句点出时间,是在清明的一场小雨之后。“花径”四句,是对四种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特写:园中鲜艳的花朵,池塘中碧绿的池水,乳燕穿庭而过,飞絮坠沾襟袖。四种物象动静结合,又有贴切的动词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正佳时”仍是写景,“仍晚昼”为下文作铺垫,由景到情。可到底是什么情,词人仍没有明说,只是说这种滋味似浓酒一般,让人迷醉。这个结尾含蓄巧妙,既是悬念,引人往下细读,又给读者留下空间,同时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抒情。开始一句写人因为相思日渐消瘦,衬托相思之浓。紧接着用“不见”与“见了”的哀愁写“长相守”的期盼,真实生动。可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词人只能转而埋怨上天,是它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感慨,让人更感心酸。结尾两句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以如结的柳芽喻离人心中的愁结,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妙笔生花。
本词用语浅白,写景华丽浓艳,抒情含蓄深婉,确有柳三变之遗风。
谢池春·残寒消尽作者简介
李之仪(生卒年不详),字端叔,号姑溪居士,祖籍沧州无棣(今属山东)。宋神宗元丰年间中进士。小令写得尤好,著有《姑溪词》。冯煦称其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蒿庵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