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原文赏析-清代姚学塽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6:08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作品原文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

姚学塽

兰玉姓周,金陵城北人。

洒落有妍态,能浮大白,善雅谑。

每值高会,青衫翠袖云集,一时四座不喧,清言可听。

且生长秦淮,备知曲中旧事,往往举楼榭兴发,花柳盛衰,傍及薄命多情,长条短折,能使座中倾耳者或歌或泣,或愤或怖。

灯灺月斜,时《倩女离魂》,已随唇吻翕辟,间而迷离一片也。

昨宵风露满中庭,叫彻寒螀隔户听,灯影低摇一穗青。

欠分明,一半儿朦胧一半儿醒。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原文赏析-清代姚学塽散曲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作品注释

(1)大白:大酒杯。

(2)灺(xiè):灯烛灰烬,此指残烛。

(3)翕辟:一闭一张。翕:闭合。辟:开张。

(4)寒螀(jiāng):即寒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作品赏析

结合曲辞与序言,可知此曲写的是“善雅谑”的周兰玉通过“清言”《倩女离魂》故事而引发听众心中的复杂感受,从侧面反映出周氏高超的讲说艺术。此组小令共四首,此为其三。

前二句,“昨宵”表明曲中所写乃回忆之事。风露满庭、寒蝉哀鸣,既点出节候信息,又为讲说故事渲染了冷寂而凄清的氛围,勾画出说书时的自然环境。说书之事发生在昨宵,而听众仍然沉浸其间,可见周氏说讲才艺不同凡响。庭中风号,霜露沉降,说明夜已至深,听众不顾时间已晚、寒侵霜袭,久久不忍离去,又显兰玉讲说本领绝非等闲。众人聚庭,本应人多嘴杂,可寒蝉哀鸣,尽管声音低微,却隔户可听,其静可想而知,听众凝神屏息、侧耳静听之状不言而喻,这些复显叙者说书功力炉火纯青。又一句“灯影低摇一穗青”以动写静,通过描绘灯影迎风摇曳,一缕青烟徐徐升腾,进一步营造出说书环境的和穆静谧,再次暗示说书者道行高深莫测。总的来看,前三句侧重环境气氛的渲染,有声有色,是明写;说书者与听众又隐含其间,一隐一显,虚实相生,在矛盾悖反中达到和谐统一。

三字句“欠分明”是曲眼,为全曲表达情感的重点所在,它不仅是前三句塑造环境、渲染气氛的总体印象把握,更是听者受说书故事感染在心中泛起情感的真实表露。

末句贴切地概括出听众随说书故事俯仰摇摆,为《倩女离魂》或喜或悲,或乐或哀,感其遭际而沉湎其中的那种如痴似醉、若寤似睡的入迷情状。“一半儿醒”,说明倩女故事在听者心里,清晰沥沥;“一半儿朦胧”,显见离魂际遇感染听众进而使其痴迷的奇特效应。“朦胧”与“醒”相反相成,浑然一体。作者于虚处传神,给人不尽的艺术想象空间,故事的艺术魅力和说者讲书的精湛技艺尽在不言中。

本支小令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咀嚼;曲文与序言相配,堪称珠联璧合;曲中用以虚写实、以动衬静手法可谓出神入化。另外此曲未加一个衬字,简洁纯净,完全符合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所提“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的要求,是清曲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欧阳春勇)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原文赏析-清代姚学塽散曲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作者简介

姚学塽(1766—1827)字镜塘,又字晋堂,室名竹素斋。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进士,官内阁中书,后转兵部主事,迁职方司郎中。一生耿直清廉,不附权贵。论学强调致知、力行、慎独。工制艺,深经义,能诗文。著《竹素斋遗稿》10卷,《太上感应篇集传》注4卷。

《仙吕·一半儿》(四首其三)原文赏析-清代姚学塽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