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满庭芳》骊山原文赏析-清代吴锡麒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5:56

【中吕·满庭芳】骊山作品原文

【中吕·满庭芳】骊山

吴锡麒

流云忽逋,秋星两点,照入花疏。

隔花隐隐闻私语,天上欢娱。

骇羯鼓渔洋响初,感琵琶天宝弹余。

招魂路,黄昏古驿,冷雨一铃呼。

《中吕·满庭芳》骊山原文赏析-清代吴锡麒散曲

【中吕·满庭芳】骊山作品赏析

此曲为吊古伤怀之作,取历史上著名的李、杨爱情悲剧为题材,叙写他们的人生遗憾,曲风苍凉哀婉,流露出作者对繁华如梦、乐极哀来的思考和怅惘之情。

这支小令,题名“骊山”。骊山,在长安东六十里,今陕西西安东北部临潼区,山上有温泉,唐建温泉宫,唐玄宗改名华清宫。据唐陈鸿《长恨歌传》载,华清宫为李杨爱情的发生地及定情密誓之地,是二人甜蜜爱情的见证。作者选择这一典型场景以抒发吊古伤怀的幽思,可谓极具慧眼。这首曲子写得精巧雅丽,前三句语白意浅,作者似即景写事,又似因事设景。它就像一幅写意画:秋夜清爽,流云忽散,露出数点星光,而华清宫中的疏花也被星光映现出来,显得妩媚可爱。此三句写得扑朔迷离,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余地。这是今日作者所见的美景呢,还是当年李杨爱情狂欢的场地呢?作者没有明言,含蓄蕴藉。接下来四、五两句,由花写人,转写李杨爱情的繁华欢乐,并暗用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意,自然贴切,韵味深远。随后六、七两句笔锋突转,“羯鼓渔洋”与“琵琶天宝”宛如电影蒙太奇的镜头,高度浓缩了安史之乱至马嵬之变的众多历史事件。同时,二者对照,表现安禄山叛乱对李杨爱情的毁灭性打击。此处亦化用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意。而“骇”“感”二字则写出了唐明皇的心理状态:安禄山叛乱初,他是惊骇莫名;而马嵬之变后,他是难言的伤感。此外,“骇”“感”二字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表现了作者的惋惜和同情。结尾三句,叙事抒情,并化用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月闻铃肠断声”诗意,写唐明皇出于对杨贵妃的思念,延请方士招魂,语言风格抑郁深沉,极富意蕴。总的来说,这支曲子结构谨严,节奏明快,层次分明,按照“起转承合”的方式展开。悲欢离合,诸种情绪,亦在前后对比的描绘中得以体现。

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代不乏佳构,著名者有唐白居易《长恨歌》,元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其创作主旨也基本相似,即歌咏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悲欢离合,在冷热对比中蕴含无穷遗恨。但这首小令与上述三部长篇相比,显然是高度浓缩之作,可谓字字千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悲恨情怀是在意象的展现中流露出来的,读者须在由意象到意境的结构整合中领略思古之幽情,这显然是词人之曲而非曲家之曲了。此外,本曲韵律和谐,词句雅洁,四平八稳,句格上虽略有曲味,但神色意趣,终隔一层。故吴氏之曲,虽步趋元明,但貌合神离,难免有末流光景。

(刘深)

《中吕·满庭芳》骊山原文赏析-清代吴锡麒散曲

【中吕·满庭芳】骊山作者简介

吴锡麒(1746—1818),字圣微,号谷人、东皋生,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曾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晚年辞官后主讲多家书院。工骈体,善倚声,著有《有正味斋全集》和传奇《渔家傲》等。散曲有《有正味斋南北曲》,存小令70首,套曲13套。

《中吕·满庭芳》骊山原文赏析-清代吴锡麒散曲

【相关阅读】

更多吴锡麒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