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调·青杏子】春尽日作品原文
【大石调·青杏子】春尽日
吴锡麒
怎地又阑珊,便斜阳欲挽都难,只争半晌愁无万。
东风今夕,绿阴明日,一样栏干。
【大石调·青杏子】春尽日作品赏析
这支小令,题名“春尽日”,可见是吴锡麒在暮春时节的即兴之作。曲中情事紧扣“春尽日”之题,其意境亦皆从“春尽日”生出。
这支令曲,字面上明白如话,亦富蕴藉。细玩全曲,虽含伤春惜时之意,亦复悼己,尽管通篇没有一句悼己之语。首句劈头而来,以慨叹领起,直接抒情,诉说烦恼。“怎地又”,即怎么又,传达出难以抑制的感伤和郁闷。“阑珊”二字则照应词题,也交代了作者作此曲的状态为触景生情。首句抒情,不仅点明了时令——暮春,而且为全曲奠定了一种莫名悲哀的基调。第二句暗用“鲁阳挥戈”的典故,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云:“(楚)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此处反用其意,意为惜春却无计留春,一个“难”字,进一步渲染内心的抑郁之情。第三句突出表现作者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即时时刻刻感到孤寂无聊,愁绪万端。“无万”,即“无千无万”,意谓不计其数、极多。三句中的“又”“便”“只”三字,前后呼应,形成多种组合的感伤和怅惘,并兼指伤春、留春的徒然。可见,作者前三句直接叙写情绪和感觉,并以一个“愁”字予以概括,这也是作者反复体认后的自我体悟。后三句则承接前三句而来,以景结情,措辞含蓄,一句一境,韵味无穷。第四句,是春尽时节的景象,美好的春光在今夜悄悄流逝!第五句,“绿阴”自然令人想到夏天的景象。“今夕”与“明日”相对,似乎仅仅是一夜之间,春天就过去、夏天就到来了。这在现实世界当然不可能,但这种想象和夸张是合乎情理的艺术真实。如果说第四、五句着重于自然景物的“变”,那么第六句则侧重自然景物的“不变”。这说明,作者意图以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消解前三句的“愁”。全曲至此完成了一个轮回,前三句生愁,后三句释愁。
作者早年富经世之志,而在盛年归隐,虽是主动所为,但内心深处不免时有郁闷之感。因此,本曲结尾三句,故作旷达之语,虽貌似洒脱,其实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全曲回环曲折,结构精巧,情感层层推进,语言清俊,富有生意。清人散曲中有一些曲子,仅表达作者的一缕情思、一点感受,抑或仅描写一个画面,表现某种情趣,虽意蕴浅淡,但亦清丽纤绵,玲珑剔透,有较大的艺术容量,耐人赏玩。这首小令便是如此。
(刘深)
【大石调·青杏子】春尽日作者简介
吴锡麒(1746—1818),字圣微,号谷人、东皋生,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曾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晚年辞官后主讲多家书院。工骈体,善倚声,著有《有正味斋全集》和传奇《渔家傲》等。散曲有《有正味斋南北曲》,存小令70首,套曲1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