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上小楼】(迷离怆怳)作品原文
【中吕·上小楼】(迷离怆怳)
孔广林
庭左有榴,二十四郎卧室正相值,去岁常于树下逗儿笑耍,今榴实颇繁,儿乎何在?恻然率吟。
戊辰。
迷离怆怳,冤牵缠障,散步闲阶,竚立中庭,远眺花墙。
猛抬头,见安榴,骈枝偎傍,触心窝泪珠流漾。
【中吕·上小楼】(迷离怆怳)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睹物伤情的曲子,作于戊辰年(1808),作者此时已六十有三。小序中提到的二十四郎乃作者之子,名安儿,作者自云“我生之且特爱之”,并对之寄予振兴家族之厚望。后因病误服熟地黄而夭折,年仅十岁零八个月。人生苦事莫若老来丧子,故作者“悔甚!恨甚!”(〔中吕·鲍老儿〕《安儿托梦怀中抱》),并填曲以志之,相关作品竟多达二三十首,足见作者恨之深、悲之切。
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子多福之寓意。作者恰恰又是以圣裔自处,固守儒家道统,持有多子多福观念之人,“竹孙同茂,休使伊在九泉绝祀愁”(南〔仙吕入双调·二犯江儿水〕)。于是,目睹石榴之累累果实而联想到多个夭亡的爱子(特别是安儿),这种既是象征亦是对比的表现方式便显得自然且富于意味,也使作品超出了一般的悼亡辞,具有了别样的文化内涵。尤其作者“榴实颇繁,儿乎何在?”之语,其实已经或隐或现地呈露了言者的这种文化心理。因此,强烈的悲痛之情和隐忧之感,使得该曲盈溢出浓重的感情色彩。
回到作品本身。此前作者刚刚梦到安儿,后者托梦说自己病夭是缘于服错药,故甚为冤屈。作者为此颇为自责,“我乃自戕之”“恨煞不择医审药”(〔中吕·鲍老儿〕《安儿托梦怀中抱》)。故曲子开头有“迷离怆怳,冤牵缠障”云云,所描写的正是作者依然未走出悲怆、自责心理的表现。随后,庭中闲步,观览花墙,心中郁结之气渐渐有了消解,谁知抬头之际突然看到了那棵石榴树——记得去年跟安儿还在树下嬉闹,可如今安儿已逝,阴阳相隔,真真是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武陵春》)——最是那偎依双生的树杈,更是让作者回想到了当年安儿静静偎依在身边的温馨场面。此情此景,顿时如锥刺般戳中了作者心中最为柔软的部分,不能自已,“泪珠流漾”。“流漾”一词,足见心中震动之剧烈。
在表现手法上,本曲妙用比兴托物,巧借富于象征意味的石榴树为叙事抒情的关键触发点,融情于物,将失子后的悲痛、自责、隐忧以及最为深沉的父爱等多种复杂、纠结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语言本色自然,不事雕琢,自具一副拙朴而又令人感动的风格。
(谢仁敏)
【中吕·上小楼】(迷离怆怳)作者简介
孔广林(1746—1814后),字丛伯,号幼髯,别称赘翁,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廪贡生,曾任太常寺博士。清高宗乾嘉间著名经学家、曲家,生平著述颇丰。著有《说经五稿》36卷、《通德郑氏遗书所见录》72卷。另有《温经楼游戏翰墨》21卷,中收《斗鸡忏》《璇玑锦》《女专诸》《松年长生引》等戏曲,还收有南北小令、散套等散曲作品245篇(《全清散曲》收入),曾编选散曲集《元明名人小令》。其散曲作品境界较小,格律上恪守元人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