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原文赏析-清代戴全德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5:50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作品原文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

戴全德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

有人劳苦有人闲,不论好和歹,都要过一年。

〖花柳调〗春日暖,有钱的,桃红柳绿常游戏;无钱的,他那里天明就起来,忙忙去种地。

夏日炎,殷实人,赏玩荷池消长昼;受苦人,双眉皱挑担沿街串,推车走不休。

秋日爽,有力的,登楼饮酒赏明月;无力的,苦巴竭,庄家收割忙,混过中秋节。

冬日冷,富贵人,红炉暖阁销金帐;贫苦人,在陋巷,衣单食又缺,苦的不成样。

〖清江引〗一年到头十二个月,四时共八节,苦乐不均匀,公道是谁说?世上人惟白发高低一样也!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原文赏析-清代戴全德散曲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作品赏析

在惕庄《浔阳诗稿》卷四中,收小曲凡40首。其中〔马头调〕3篇、〔平调〕2篇、〔泛调〕1篇、〔沟调〕1篇,皆为套曲。这些曲调亦是惕庄学习民间小调俗曲的直接体现,但较之〔西调〕而言,这些曲子最大的特点是:在内容情感上,多以劝世人行善、叹世事无常为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在文辞上较多的运用口语;在风格上也显得更为通俗。此套曲主要抒发世间苦乐差别悬殊之叹。首曲乃总起,总写一年四季“有人劳苦有人闲”。在次曲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描述了贫富不同之人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表现,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的苦乐不均。春暖花开之时,富人去踏春,游赏花红柳绿之醉人春色。而那些贫苦的人们,只能天明即早起去耕田种地。以一个“常”字写富人之“游戏”,以“忙忙”写穷人之种地,劳苦与悠闲之对比鲜明。炎炎盛夏之际,富人可以躲在花榭里、柳荫下,赏玩荷花,消磨难挨的白日溽暑。而那些穷困的人,不但不能遮阴避暑,反而为了生计“担沿街串,推车走不休”。以一个“消”写富人无酷暑之灾,以“不休”写穷苦人必须忍受长时间的烈日暴晒,反差鲜明。秋高气爽之时,富人可以“登楼饮酒赏明月”,穷苦人却得忙着收割庄稼。“苦巴竭”,即苦苦地竭力地巴望着。一个“赏”字写出富人兴致之飘忽与轻松,而“苦巴竭”则写出穷苦人心中之焦虑沉重以及无奈,一个“混”字写出劳苦人生活要求之低。隆冬雪飞之天,富贵人可以享受“红炉暖阁销金帐”,穷苦人却“衣单食又缺,苦的不成样”。用“红”“暖”“金”诸词写出了富贵人家之奢华,用“陋”“单”“缺”写出了穷苦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对比亦极为鲜明。第二支曲以详述的方式,从四季说明贫富劳苦之别,就写作手法而言,是在四季之“点”上的详写。尾曲则承第二支曲而下,从一年中的四时、八节、十二个月诸个层面进行概述,就写作手法而言,则是在“年”的层面上,进一步总括人生的苦乐不均。两支曲子之间,点面结合,相互照应,使得整套曲词更具概括力。同时末曲从“年”的层面进行概括,也回应了首曲“不论好和歹,都要过一年”的总起叙述。总之,整套曲虽只有简单的三支曲,但在结构上却是严谨的“总—分—总”结构,在写作上详略有当,对比鲜明;在内容上,生动而鲜明地揭示了苦乐不均的社会现象;但在情感上,惕庄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分子,并无鲜明地鞭挞或反对统治者之意,只是对这种不公发出“公道是谁说”的质疑,流露出士大夫特有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在描述了那么多贫富不均之后,他在最后总结了一项无论贫富皆同的现象:“世上人惟白发高低一样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只是以一个士大夫的身份和立场,审视这种不公,并将这种不公的原因,更多的归之于“天”,归之于“公道”。这种身份、立场以及视角上的局限,使得他无法真正抓住“不公”的本质,因此呈现出消极与无奈的色彩。

(黄斌)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原文赏析-清代戴全德散曲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作者简介

戴全德(1733—1802),沈阳人,自署惕庄主人,满族戴佳氏。著有《辋川乐事》《新调思春》单折杂剧2种,总称《红牙小谱》。另有《浔阳诗稿》4卷,后两卷皆收散曲。

《平调》(春夏秋冬四季天)原文赏析-清代戴全德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