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仙吕·月当天】秋江暮月作品原文
南【仙吕·月当天】秋江暮月
黄图珌
秋爽夜凉,独立于烟波浩渺间,四顾皆山,一轮如镜,不觉清风徐来。
闻有寺钟,星星然起于苍林古岸,萦于秋水长天,落于空灵幽冥之境,而莫知所终也。
噫!人生若梦,徒自汲汲营营,苦把精神于暗中销耗;思思想想,直将皮骨于虚处折磨。
回首茫然,不知所之。
但见青山如故,明月常悬。
反覆成歌,感慨系之矣!
〔月儿高〕一镜尘无扰,千江月同照,履此清凉境,四大皆忘了。
〔天下乐〕一声声夜猿似号,不尽烟波浩渺。
粘天树色红若烧,独有山仍好。
青青自嶕峣,徒把人磨老。
算不尽今来古往,活困杀几英豪!
南【仙吕·月当天】秋江暮月作品赏析
黄图珌散曲常附有序,序文相当精美,此即一例。作为伴唱性质的散曲,与序文相互照应,浑然一体,别具韵致。
序文开篇点明写作的背景乃是秋爽夜凉之际,随即将读者带入了某一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悲秋主题颇为常见,尤其唐杜少陵沉郁悲怆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本曲中,作者则更侧重于从哲理佛学的角度,借秋抒发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曲子开篇描绘的是秋月拂照江面,洁净如镜,一片澄明。佛家有言,“心如明镜台……莫使惹尘埃”,面对如此清凉之境,像黄图珌这样深修佛学之人,自然想到了参佛的至高境界——“四大皆空”,与尘世无牵无碍,只将身心静静地沐浴在这“清风徐来”的秋月之夜,感受那“一镜尘无扰”的虚空之境。不过,夜猿一声声凄厉的号声,依然将作者唤回现实。眼见那秋水长天、烟波浩渺之间,流星划过长空,发出短暂的亮光之后,“落于空灵幽冥之境”,不知所终,此情此景,不禁让作者油然生起人生苦短之慨。试想,那俗世之人,或是汲汲营营,直至“苦把精神于暗中销耗”,或是思前想后,“直将皮骨于虚处折磨”,但最终的结果只是“徒把人磨老”,转眼成空。人生若梦,逝者如斯,唯有那“青山如故,明月常悬”才见出永恒的意义。因此,作者以佛家之理参悟到——“独有山仍好,青青自嶕峣”——但古往今来,哪怕是英雄豪杰,又有几人能够参透其中玄机,避开尘世所惑,免于“徒把人磨老”之遗恨呢?
其实,本曲最值得注意的倒是作者的思想内涵。借助这秋月澄明的清凉之境,作者本意是拟以佛心参佛理,力图看破俗世的“汲汲营营”“思思想想”,通达“四大皆忘”之圣界。但有意思的是,其参修的结果竟然是“回首茫然,不知所之”,徒增无限的惆怅和落漠。佛家本讲求不嗔不悲,看来作者并未将佛家要义真正落实。其实亦不必惊奇,作者念佛参佛,不过是表明自己对俗世的一种态度,而对名士风度的追慕,或许才是其真正乐享的生活,“不如现在花和酒,莫笑我以花为命酒为名。此内藏身,没甚炎凉境”(〔南中吕·好念佛〕《念佛》)。作者的这段自况,可谓一语破玄机。
本曲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作者将散曲“化俗为雅”的创作旨归作了进一步推进。前代散曲之一大特点,乃是追求民间特性的本色当行,但黄图珌在这里已对散曲做了精心雅化,比如在景情融合上本曲就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当然,散曲文人化,其实也是散曲难以逆转的发展大势。
(谢仁敏)
南【仙吕·月当天】秋江暮月作者简介
黄图珌(1699—1765以后),字容之,号守真子,别署花间主人、蕉窗居士。江苏峰泖人(今属上海松江),曾补杭州同知缺,继任湖州、衢州同知,后迁河南卫辉府知府。素喜诗文,尤擅戏曲。戏曲作品有《玉指环》《洞庭秋》《解金貂》《梅花笺》《温柔乡》《梦钗缘》《雷峰塔》《栖云石》《双痣记》等九种,著有《看山阁全集》64卷。《全清散曲》辑其作品90篇,皆属“集曲体”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