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 游山乐作品原文
道情 游山乐
徐大椿
到山中,便是仙。
万树松风,百道飞泉。
更有那野鸟呼人,引我到僧房竹院。
异草幽花香入骨,奇峰怪石峭嶙天。
一步一回头,景象时时变。
越走得路崎岖,越骗得精神健。
到了那山穷水转,又是个别有洞天。
清风吹我尘心断,不知今夕是何年。
遥望着牧竖樵夫,洗足清泉。
与他言,竟不晓得唐宋明元。
直说到日落虞渊,借宿在草阁茅轩。
雨前茶浇一碗青晶饭。
抬头看,只见藤萝月却挂在万峰尖。
道情 游山乐作品赏析
《游山乐》为《泛舟乐》的姊妹篇,在立意主旨诸方面比较接近,唯题材差异而已。“到山中,便是仙”,意为来到山中的任何凡人,都能变成神仙一样,点明立意为游山可享受神仙般快乐。
“万树松风,百道飞泉”中的“松风”“飞泉”分别用“万”“百”修饰,在量化中表现了山的崇高美。“更有那野鸟呼人,引我到僧房竹院”主要写山中百鸟争鸣,如同演奏;更用拟人手法,给野鸟赋予情感,它们的叫声似乎在呼唤你,并一直伴你到宿营地——幽静的僧房竹院。正是拟人手法的使用,消除了出行的陌生感,使读者觉得游山有一种温馨感。“异草幽花香入骨,奇峰怪石峭嶙天”两句是典型的对句,上句的“异草幽花”属优美,突出其“香”,来自嗅觉的判断;“奇峰怪石”属壮美,表现其“峭”,则出自视觉的判断。一联写出两个类型的美,两种审美判断,为十分精辟的游山佳句。游山是人类寻幽探险活动,如果上文多是对游山的静态观感的话,“一步一回头,景象时时变”以下文字则更侧重于游的体验。一步一景、不断变化正是山中美景的神奇所在。正因为如此,游山者才有“越走得路崎岖,越骗得精神健”的情形,写出了游山活动中奇险刺激与精神状态的关系,事实上这也是游山的魅力所在。“到了那山穷水转,又是个别有洞天”可以视为对上两句的解释,其意境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相近,只是更直白罢了。“清风”句中的“尘心”,即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在山中,与自然山水接触,为造化天工的美景所吸引,陶醉于山水,忘却尘心,完全处于忘机状态,尘世的烦恼都隐退了。“不知今夕是何年”,化用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但是,与苏词疑问语气中暗指了解朝廷大事的愿望相反,在肯定陈述中表现自然美对心灵的净化陶冶作用,表达斩断尘世纷扰的超然。在这里主体“我”直接出场,强化了作者隐逸乐道的思想境界。
“遥望着牧竖樵夫”以下,写“我”在山中的活动。“我”由遥望生羡到走近与话,再到住进家中受到招待,人物一系列无功利的活动正是对山中隐居生活的体味,也是其淡泊宁静胸怀的展现。末句“抬头看,只见藤萝月却挂在万峰尖”以写景作结,人与自然相融,人、藤萝、明月、万峰,以及隐藏的草阁茅轩等等意象,共同构成自然和谐、淡泊宁静的意境,韵味无穷。
《游山乐》与《泛舟乐》一样,写闲游之乐趣,表现远离尘世烦扰、淡泊宁静的情怀。在结构上先写自然景观,后写具体体验,前后印证,层次分明。其语言清丽,文笔通畅,意境优美,颇多道情之味。
(兰拉成)
道情 游山乐作者简介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有《洄溪道情》30余首,颇多骂世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