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秋思用张小山春思韵作品原文
【双调·殿前欢】秋思用张小山春思韵
厉鹗
写秋思,芭蕉叶叶枝枝。
南湖风雨凉何自?潘鬓成丝。
虫声唱鬼诗,雁影排人字,凤纸书仙事。
余香灭后,幽梦回时。
【双调·殿前欢】秋思用张小山春思韵作品赏析
这首散曲以寥寥43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自然的秋日愁思图。开篇第一句就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借“芭蕉”之意象,抒内心之愁绪,“叶叶枝枝”叠词用得恰到好处,既写出了芭蕉的枝繁叶茂,更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愁情漫天,如中国画的泼墨画法,此四字的精当之处,更在于为全篇选取深色为背景色,继而涂抹以冷色调。
此曲第二句镜头一转,观察的视野已扩展至南湖。此时的南湖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平浪静、杨柳依依,而是以冰凉的风雨代替之,雾蒙蒙一片。当年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的感慨,作者今日也萌生了“南湖风雨凉何自”的疑问,那么,这南湖冰凉的风雨究竟自何而来呢?对于此句的设问,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在下句中用了四个字一语道破:“潘鬓成丝”。是啊,人到中年,两鬓也早已斑白。这南湖上的风雨不正是作者仕途之风雨、人生之风雨吗?一“凉”字精巧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也许南湖的风雨刮到脸上是冰凉的,但面对仕途不顺、人到中年仍一事无成的际遇,更冰冷的应该是作者的心吧。面对两鬓斑白、未老先衰,作者的愁苦之情在曲中加深了一层。
观察视角由远及近,作者在第三句中写到了虫鸣、雁影及凤纸:草丛里的虫儿大声地鸣叫着,吟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歌谣,像鬼魂在幽怨;天边的大雁也排成人字向远方飞去,只留下一串雁影映入眼帘;摊开凤纸思绪万千,想提笔挥毫写下游仙之事。三组意象,皆为作者之“情物”。虫鸣着一“鬼”字,足见作者内心的厌烦与不满;抬头忽见天边大雁远归,顿时勾起了作者淡淡的哀思;返身以“凤纸”书写“仙事”,似以此排解内心的失意。
待到屋内余香燃尽,作者也从沉沉的梦乡醒来。在作者的梦境中,是梦到娇妻,回到故乡,还是榜上有名,抑或兼而有之?作者未言及,结尾之笔并未以高亢激昂的语调抒情,而是以委婉含蓄的语调收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耐人寻味。这也是此曲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于阴柔处见真情,在内敛时彰异志。
此曲颇有婉约词内敛阴柔之美,虽仍引用“芭蕉”“风雨”为意象抒写愁绪,却不乏创新,分别以“枝枝叶叶”“凉何自”来形容,避免落入俗套,渲染了浓郁的愁苦气氛,为读者留下了咀嚼的余地,也将作者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句,乃是全篇至为精彩之笔,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画面,使全篇富于动态美和跳跃感,为全篇着以亮色。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收笔自然,由室外写向室内,余香袅袅,幽梦迷离,用委婉柔美的笔调为全篇画上了句号,言虽尽而意未尽,使全篇的意蕴得到升华。
(张乃良)
【双调·殿前欢】秋思用张小山春思韵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性嗜读书,爱山水,尤工诗余,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