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述怀原文赏析-清代厉鹗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5:24

【双调·折桂令】述怀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述怀

厉鹗

问先生底事穷愁,放浪形骸,笑傲王侯。

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

搔白发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

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

《双调·折桂令》述怀原文赏析-清代厉鹗散曲

【双调·折桂令】述怀作品赏析

厉鹗以诗词名世,晚年涉足散曲,所作颇多,谢伯阳《全清散曲》收入其散曲小令81首,在清代曲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曲作于59岁,以“述怀”为题,表现了他在晚年藐视权贵、不隐不仕,志在山水游赏的人生志趣。

起句发问,“底事”即何事,假托朋友问自己为何穷愁潦倒。接下“放浪形骸,笑傲王侯”二句是作者回答:我狂放不羁、笑傲王侯,功名于我如浮云,有何穷愁?这正是作者狷介个性的体现。厉鹗才情冠世,全祖望称赞说:“吾浙中人才之盛,天下之人,交口推之无异词;樊榭之姿诣,吾浙中人交口推之无异辞。”然其一生却抱才而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四方设帐为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满清政权对浙江文士有意摧抑,一方面也由于厉鹗性格狷介,“不谐于俗”。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以下“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三句承接上文,写其“不为”之狷介个性。厉鹗不愿像老子、王维那样隐居终南山上,也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节入仕,更不愿意求仙访道。“不隐”“不官”“不访”的排比连用,体现了作者无意仕进、不愿归隐、为求仙疏远友朋的处世态度。“搔白发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二句化用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诗语,言自己年近六十,白发满头,却一事无成的满怀感慨。末三句“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写自己游赏山水的志趣爱好。“蛟门”是镇海东北海中岛名,旧称蛟门山,又名嘉门山,出此便入海洋,乃天设之险,东南要会之地。蛟门日出月落景象颇为壮观,引人入胜。明宋濂《蛟门春晓图歌·序》说:“(蛟门)正临大海,巨涛冲撞,顷刻万变。平旦东望,霞光烛天,红日大如簁(音shāi,古同“筛”),冉冉上升,诚东海第一伟观。”龙湫瀑布在浙江雁荡山,元李孝光《大龙湫记》云:“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可知龙湫瀑布亦为江浙一带胜景。以此知作者志在山水游赏,故“不隐”“不官”。因为隐则拘于一地而不能游赏天下胜景,官则拘于名位而不得自然自在之乐。

厉鹗是属于清雅派的散曲作家。王煜在《樊榭山房词钞》序中称厉鹗词“幽隽清绮,分席姜、王”。其散曲也呈现出幽隽之姿,这首《述怀》言己“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则其狷介超迈如在目前。而结尾之“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则其清远雅洁之趣可知。其曲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多用典故,对当时散曲创作有很大影响。

(李娴)

《双调·折桂令》述怀原文赏析-清代厉鹗散曲

【双调·折桂令】述怀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性嗜读书,爱山水,尤工诗余,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双调·折桂令》述怀原文赏析-清代厉鹗散曲

【相关阅读】

更多厉鹗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