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八不就】代人诉恨(四首)作品原文
【双调·八不就】代人诉恨(四首)
徐旭旦
既分离枉自神伤,言与笑勉强支吾,更何劳梦到,梦到高唐。
信誓皆虚,深盟总谬,密约都忘,天知我,地知我,凄凉万状。
要如你,难如你,无情铁石心肠。
望破纱窗,坐冷绳床。
且将这浊酒频斟,收拾起旧日,旧日癫狂。
是谁教锁住眉头?丢不下仔细寻思,怪微躯病也,病也可求?尝尽酸辛,已堪决绝,怎未干休?想茶饭,对茶饭,曾沾几口?惹人问,羞人问,其中一片情由。
说起温柔,怨杀风流!谁知道昨日今朝,添却了万种,万种新愁!
忆当初邂逅无因,悔自己主意原非,且安排血泪,血泪沾巾。
薄幸同谁?痴迷是我,鹘突如君。
今消瘦,真消瘦,红颜顿损。
坐时倦,立时倦,看看减却精神。
日日清晨,夜夜黄昏。
难挨处影只形单,千万遍咬定,咬定牙根。
命须拼岂就开交,冤业帐世世生生,不能的一笔,一笔勾消。
短叹长吁,冷疼热痒,易说难熬。
试猜料,尚猜料,重偕旧好。
敢还是,竟还是,无边恩爱全抛。
书怕袅袅,琴懒调调。
疎廉外月挂梅花,暂宽解散步,散步逍遥。
人非木石,能不多情?顾情之多者,未始不为情所误。
今古风流辈往往而然,可喜亦可悲也!盖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若具慧眼者,须下一转语。
自跋
【双调·八不就】代人诉恨(四首)作品赏析
此组《代人诉恨》小令共四首(有跋),抒写对爱人的思恋。
小令中每首最后一句,都运用了词语叠加的手法:“且将这浊酒频斟,收拾起旧日,旧日癫狂”“谁知道昨日今朝,添却了万种,万种新愁”“难挨处影只形单,千万遍咬定,咬定牙根”“疎廉外月挂梅花,暂宽解散步,散步逍遥。”如此直接表白炽热的情感和内心的渴望,不难让人看出,该组小令的主人公是个多情且言行豪放的女子。
此曲敢于把人物内心最隐秘、最微妙的情感用直白的语言表现出来,可见其“真”的美学特征。即“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正如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中所云“语意则自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以其情尤足以感人也”。
小令中女主人公言情大胆而激烈,急切而爽快,不管是爱是恨,是福是祸,都毫无扭捏,毫无掩饰,表现了一种毫无顾忌、敢于冲破种种束缚的精神追求,为我们塑造了“敢作敢为”的生动形象。
诚然,作者是欣赏这样的女子的,因为“人非木石,能不多情?顾情之多者,未始不为情所误”。作者也是性情中人,他了解个中种种,所以才会创作这篇小令,才愿意“代人诉恨”。
但是徐公对这样的女子又是充满无限同情的,所以才会在自跋中发出“今古风流辈往往而然,可喜亦可悲也”的感慨。
有人说词曲为文字中尤物,也有人说诗庄词媚曲邪,此语极是。曲于文字运用上之邪在于它的“有悖正统”,抑或是“过于直白”,但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点,使得它作为一种“草根文化”更为广大民众所乐意接受。而这篇小令通俗直白、大胆放肆正符合了民众的这一审美要求。
作为男性,但却道出了女性的肺腑之声。它们毫无雕饰,直诉胸臆。它们是经过长期相思煎熬而始终不得相见的离愁,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苦苦挣扎的苦闷,是封建社会女性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感泣。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丝毫没有以往女性在追求爱情时的自卑感,而是以完全平等的心态对待意中人。
(黄菲菲)
【双调·八不就】代人诉恨(四首)作者简介
徐旭旦(1659—1720),字浴咸,号西泠,别署圣湖渔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五岁能诗,幼有神童之誉,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生,但屡应乡试不第,曾荐举博学鸿词。康熙年间由河督靳辅荐请特授监理,治理水患。康熙三十三年(1694)擢兴化县丞,后升知县,官至广东连平知州。著有《世经堂初集》及《灵秋会》杂剧、《芙蓉楼》传奇,散曲有《世经堂乐府》。今存小令34首,套曲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