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 离了家乡作品原文
小曲 离了家乡
蒲松龄
正月里,梅花焦。
春风飘,又见春光上柳条。
家家闹元宵,走冰又过桥,他乡人,也跟着混一遭。
二月里,初二是花朝。
冻初消,榆钱绽树梢,春风鸟梦遥。
不觉的三月清明又到了。
杏谢放红桃,坟头把纸烧。
可怜俺,望家乡,万里遥。
四月里,小麦黄。
稻插秧,困人天气日初长,紫燕上雕梁,黄莺啭绿杨。
这时节,又不热来又不凉。
五月五日是端阳。
脚忝香,艾虎挂门旁,葡萄酒满觞。
又早(起)是。
六月入伏热难当。
荷花满池塘,暖水洗鸳鸯。
可怜俺抛妻离子在他乡。
七月里,到秋间。
听寒蝉,桐叶飘飘,下井栏。
十五是中元,家家祭祖先,离乡人舍坟墓好心酸。
八月里,中秋白露寒,蛩声喧。
人家妻子欢,月圆人也圆,那堪这,在他乡。
又到九月天,此时列酒宴,菊花插鬓边。
可怜俺远游人行影单。
十月里,天气寒。
觉衣单,鸿雁行行尽向南。
行行时,雨涟涟。
又是雪漫天,北风起,冻我手是冷惨惨。
十一月里,难上难。
河腹坚,日色冷惨惨,火炉不救寒。
受冰霜,又到腊月天,岁尽已冬残,行人都回还。
可怜俺,又见人家过新年!
小曲 离了家乡作品赏析
小曲是散曲的支脉,是清代曲坛演唱较普遍的活文学之一。《离了家乡》是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小曲作品。它写行人离了家乡漂泊在外的苦楚。蒲松龄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宝应为幕僚,这套曲子是否作于此时,尚且不能确定。
《离了家乡》共由十二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写一个月的时令、物候,人物往往见景生情,兴起“离了家乡”之情。在空间上,家乡是一个人的家庭所在地。无论是富裕的鱼米之乡,还是贫穷的深山荒原,养育自己的家乡是人终生的眷念,并积淀为其精神归宿的象征。因此,在“家园情结”深重的中国文人笔下,思乡是最常见的文学主题之一。《离了家乡》从表面来看,是人物对离了家乡感叹漂泊的咏唱。究其深层,可能还包含了作者科场屡屡失利、找不到精神归宿的人生感伤。总之,它在反复的咏唱中,尽情渲染离了家乡的行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表达毫无乐趣的心境。
小曲主要是曲调短小,乐律简单,多流行于民间,故而曲词多口语化特征。此曲纯用白描叙写眼前情景,每月或是所见之景,或是节日氛围均能触发其积藏的“离了家乡”之情,营造悲慨的心境。其所写景色随月令变化,如正月里,梅花枯萎;春风又飘起,柳条泛绿;二月里,冰冻才消,鲜花开放,榆树上挂出了榆钱,鸟儿在春风里歌唱;十一月里,河中间的冰都冻得严实坚硬,太阳颜色白白的,给人冷惨惨的感觉。冬天的寒冷啊,烧红的火炉都不解决问题,全是冰霜之苦。写到的节令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或是祭坟,或是团圆,均能引起“离了家乡”的悲伤情感。写农事的如:四月里,小麦黄,稻插秧。总之,这支曲子内容相对驳杂,涉及面较广。
从艺术上来说,此曲以人物所见、所闻、所感与内心的孤寂相映衬:生活世界随月令而变化,但内心世界对家乡怀念却始终不变。作者在变与不变的相互映衬中,描写行人的漂泊凄苦生活,表现思乡之情的绵长不绝。全曲语言清丽华巧,故而虽写浓重的乡愁,曲境却不乏空灵之感。
(兰拉成)
小曲 离了家乡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生于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一生除中秀才外屡试不第,主要在本县境内做塾师。他一生舌耕笔耘,著作颇丰,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著大量的小曲、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