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断桥》尼姑思俗曲原文赏析-清代蒲松龄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5:07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作品原文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

蒲松龄

小引:尼姑睡朦胧,梦见一书生。

二人恩和爱,铁马响一声。

惊醒南柯梦,翻身是个空。

叫声小情郎,影儿无了踪。

一更里,独坐禅堂。

一更里,独坐禅堂。

手拿着,木鱼儿,一阵好悲伤。

手拿着,木鱼儿,一阵好悲伤。

落了发,去修行,离了家乡。

最可怜奴在青春未配那少年郎。

最可怜奴在青春未配那少年郎。

算小奴活不过三、六、九岁,因此上,二爹娘将小奴舍在庙堂。

因此上,二爹娘将小奴舍在庙堂。

恨只恨老爹爹行事大错;想当年做此事,二老并未商量。

想当年做此事,二老并未商量。

二更里,珠泪两行。

二更里,珠泪两行。

山门外,走进来,美貌女红妆。

山门外,走进来,美貌女红妆。

穿着红,挂着绿,多么好看。

怀抱着小孩童口口叫声娘。

怀抱着小孩童口口叫声娘。

黑真真乌云发犹如墨染,鬓边上斜插着花儿秋海棠。

鬓边上斜插着花儿秋海棠。

有闲事和无事,山门外看;看一看众黎民,都比我出家强。

看一看众黎民,都比我出家强。

三更里,睡正朦胧。

三更里,睡正朦胧。

山门外,走进来,美貌一书生。

山门外,走进来,美貌一书生。

走上前来拉住了袍和衣袖。

他言说:同入帏房,叙叙相思情。

他言说:同入帏房,叙叙相思情。

我二人正在那爱恋之处,忽听得铁马儿,(嗳),当啷响了一声。

忽听得铁马儿,当啷响了一声。

这才是惊醒了南柯一梦。

翻翻身,叫情郎,搂抱一场空。

翻翻身,叫情郎,搂抱一场空。

四更里,打扫禅堂。

四更里,打扫禅堂。

开山门,人进来,还愿又烧香。

开山门,人进来,还愿又烧香。

也有男,也有女,也有老少。

也有那好夫妇,男女好情肠。

也有那好夫妇,男女好情肠。

有姑娘共学生成双配对;最可恨作小尼,苦守在禅堂。

最可恨作小尼,苦守在禅堂。

见妇女怀抱着小小婴孩;可叹我当尼姑,一世也白来。

可叹我当尼姑,一世也白来。

五更里,泪流如雨。

五更里,泪流如雨。

眼看着,月色歪,天到了发明。

眼看着,月色歪,天到了发明。

清晨起,到禅堂,蒲团打坐。

洗洗手,漱漱口,奴好去念真经。

洗洗手,漱漱口,奴好去念真经。

有小尼正那真经来念,猛听得半空中呼唤一声。

叫一声小尼姑洗耳敬听。

叫一声小尼姑洗耳敬听。

我本是上方界普化三通,奉上神,来点化,你且记心中。

奉上神,来点化,你且记心中。

从今后且不可思念红尘事,小心着造下祸,五雷又来轰。

小心着造下祸,五雷又来轰。

训话罢,一阵风,无了踪影。

有小尼才知道上神把话明。

从今后回禅堂苦苦去修行。

从今后回禅堂苦苦去修行。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原文赏析-清代蒲松龄散曲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作品赏析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为蒲松龄在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作品,前有小引,后有后记,共同说明写作缘起,为有感而作,描写了一个尼姑从一更到五更的所为所想,传达出她思俗的愿望。

一更里,小尼姑在禅堂中,手拿木鱼,心中悲伤——正值青春却不能嫁个少年郎。她反思生活,感伤命运,由此引出叙写她的出家缘由:算命的说她活不过三岁,即使活过三岁,也活不过六岁,绝对超不过九岁。因此上,父母将她舍到庙里续命。她恨父亲一人主张,二老并未商量,将她送进了尼姑庵。

二更里,小尼姑在禅堂中,珠泪两行,她想起了山门外来的女子:那女子穿红着绿,头发乌黑还戴着花,怀中抱着个娃娃,娃娃口口声声唤娘亲。这是她的所见,也正是自己出家生活所缺——色彩单调的僧服、光头无发、没有婚姻更没有孩子等,写出了人物厌烦出家生活及羡慕俗家生活的心理。

三更里主要叙写了小尼姑的一场春梦。佛教徒必须压抑欲望,过一种六根清净的生活,这是对人性的最大摧残。然而,对宗教人士来说,春梦则是动了凡心、禅心不稳的表现。

四更里,小尼姑打扫禅堂,已有人来烧香。烧香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感情很好的年轻夫妇,有的姑娘还嫁给了学生。这些不仅使她想到自己苦守禅堂的生活,特别是人家都生儿育女,自己结婚的权利都没有,更不要说生孩子了,她不免产生白来人世一场的感慨。

五更里,宁静的夜晚即将结束,喧闹的白天就要到来。小尼姑洗手、漱口要念真经。此时,空中传来一种声音:不要动凡心,造下孽会五雷轰顶。从今后,小尼姑只能在禅堂苦苦修行。尼姑出家的原因有多种,佛教徒的禁欲生活是灭绝人性的,因此,应该对尼姑的私生活应该给些宽容与同情。然而,后记中说,康熙十二年春,作者与友人到邑城东北莲花庵,“遇一小尼蹀躞献茶,窥其意旨,颇有思俗之念。偶成此曲,兹志之。不无世有小补焉。”从作意来看,蒲松龄是想借此来警戒尼姑不要思俗,还威胁说,一旦思俗造下孽,会五雷轰顶。这种做法,似可看成作者正人君子的形象,但对小尼姑来说却不公平。作者为了维护宗教制度,剥夺了她的权力与自由,缺少对尼姑的人道关怀。

从艺术而言,〔叠断桥〕是将“叠”“断”“桥”三种音乐艺术组合而成的新“牌子”,为蒲松龄首创,至今可演唱。文本外结构类似“五更歌”,即以时间为序,一更一曲。以主人公情感为内部结构,勾连所有曲子,且情感温度随时间推进不断递升。在每支曲子中,多用叠句,语言通俗,正体现了清明黄周星《制曲枝语》所说的“少引圣籍,多发天然”及“雅俗共赏”等特点。

(兰拉成)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原文赏析-清代蒲松龄散曲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生于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一生除中秀才外屡试不第,主要在本县境内做塾师。他一生舌耕笔耘,著作颇丰,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著大量的小曲、小戏。

《叠断桥》尼姑思俗曲原文赏析-清代蒲松龄散曲

更多蒲松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