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4:58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作品原文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

朱彝尊

一行白雁清秋,数声鱼笛薲洲,几点昏鸦断柳。

夕阳时候,曝衣人在高楼。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作品注释

薲(pín)洲:长满水草的河中沙洲。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作品赏析

与元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一样,朱彝尊在抒发秋之思愁时,也是精心选择了江南地区富有特征的秋景表现。然比较起来,首先此曲角度新奇。马致远的散曲选择了秋思满腹、人在天涯的“断肠人”作为主人公,朱彝尊也选择离人作为抒情主人公,不过,与马曲不同,他选择的离人是苦守心上人的女子——曝衣人。唐白居易《长相思》云:“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旧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宋晏殊《蝶恋花》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朱彝尊化用了白居易和晏殊的词、马致远散曲,以独守空闺的“曝衣人”视角展开对秋思的抒发。其次,既然选择的主人公不同,那么她的体会也就不同。曲中出现的白雁、鱼笛、昏鸦、断柳意象,“一行、数声、几点”等数量词体现了“曝衣人”的独特感受。与马致远的《秋思》一样,作者省略了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只是特定定语与特定名词的衔接,而这些意象就在“秋思”的主调下,很自然组成一幅人和物结合、情与景交融的画面。白雁令人联想起鸿雁传书,芳草丛生的河洲上传来的笛声使人不禁想起唐李白《秋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呜咽,即使在春天,也触动游子的乡思,何况深秋傍晚时节,怎能不让人情思溢怀。“昏鸦”已经成为“秋思”的固定意象,不过与“断柳”联系,则更加衬托出“曝衣人”的情愫。折柳送别是古人送远行者的固有模式。昏鸦点点栖息在当初送别亲人时的柳树上,断柳依然,“离人”却仍然杳无音信,愁思不言而喻。

此曲虽然承袭了马致远《秋思》的时空观,不过就结尾而言,作者却翻出了新意。自汉末古诗《西北有高楼》后,“高楼”几乎就成为思妇的同义词。显然与马致远的散曲不同,这幅秋景图是故乡之景致,且从一位独守闺房的女子的眼中出之。大致说来,这画卷是这样的:时已深秋,傍晚时分,路边的柳树上蜷缩着几只昏鸦,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分外凄凉。送别亲人时用来折枝的柳树依然在寒风中摇曳,不过却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一位盼望亲人归来的女子伫立在高楼上,仰望天空远去的白雁,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远方亲人的书信。听着远处芳草丛生的沙洲上鱼笛呜呜呀呀的声音,她心中暗忖:远离故乡的“断肠人”此时是否也产生思念之情?是否知道“曝衣人”此时正矗立高楼,望眼欲穿?此曲同样是以秋思为题,却另辟角度,别创意境,翻出了新意,同样富有情趣,令人赞叹不已。

(魏强)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试,授检讨,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三年(1674)因故被劾降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告归乡里。朱彝尊早年以诗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词崇奉宋姜夔,为浙西词派之首;散曲或沉郁苍凉,或明丽流动,各有风致。著有《曝书亭集》等数百卷,散曲有《叶儿乐府》1卷。

《越调·天净沙》(一行白雁清秋)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相关阅读】

更多朱彝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