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第85首晁补之的《忆少年·别历下》。此词为词人绍圣二年遭贬应天府,告别历下时的感怀伤别之作。写漂泊之无奈,所爱被阻隔之怅然,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全词语辞清雅而不绮艳,贵在情真。开篇叠句造境,起势不凡;结尾巧用典故,余味绵绵,皆为此词动人之处。
忆少年·别历下原文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忆少年·别历下注释
罨(yǎn)画:色彩杂染的图画。唐代秦韬玉《送友人罢举授南陵令》:“花明驿路燕脂暖,山入江亭罨画开。”
绀(gàn)碧:深蓝色。绀,本谓青红,青而含赤色,后谓青翠之色。
“刘郎”二句:唐代刘禹锡元和年间自贬谪之地调回京,游玄都观有感作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讽刺权贵又遭贬。十四年后再度回京,作《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不胜今夕之慨。
忆少年·别历下译文
译文1
路边是无数的官柳,水上是不谙人情的画船,船中坐着漂泊无依的行客。南山还知道送我远行,高高的城墙却把人阻隔。
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即便重来这美景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
译文2
道旁是一望无际的垂柳,水上是不解离情的画船,船中是无根漂泊的行人。只有那南山尚有情义,夹岸来相送,却又将高城中的佳人与我阻隔。
此地风光如画,园林山溪处处青碧苍翠。想到他日若故地重游,恐怕也早已面目全非。这样半生漂泊,刘郎也已两鬓斑斑,人尚如此,何况桃花,怎复昔日娇美颜色!
译文3
路边是无数的官柳,水上是不谙人情的画船,船中坐着漂泊无依的行客。南山还知道送我远行,高高的城墙却把人阻隔。
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即便重来这美景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
忆少年·别历下题解点评
评点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初,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上片写离别的情景。起首以三个“无”字的排比句,细笔轻描,描写船载行客远去的情景,凝练生动,表现未见意中人相送的落寞怅惘之情。“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三句虽为排比,但呈递进关系,顺着路两边无数的柳树,看到了水上漂浮的画船,画船引出船里所坐之人。以“官柳”的冷漠,“画舸”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抒发“无根”的感受,写尽漂泊孤零、宦途艰难之状。“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二句,先写南山的有情,再写城墙的阻隔,点出题旨——意中人没有前来相送。有情之物与无情之人的对比,鲜明而强烈,词人内心的怅惘与失望,跃然纸上。
下片写对历城风光的眷恋和设想他日重来将会物是人非,表达感伤迟暮之意。“罨画园林溪绀碧”写的是历城的美景,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见底,一派景色盎然。“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是词人对人事变迁的预想,满含哀叹。历城的风光即使能够重来,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结尾几句把感慨推向极致,极言离别的愁苦,蒙冤的怨恨,个中孤单落寞,感人肺腑,令人读之不禁泣下。
全词精警深婉,语言清丽雅致,无一丝艳色,却耐人寻味。
忆少年·别历下赏析鉴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初,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上片写离别的情景。起首三句细笔轻描,强调离人的凄凉落寞,“无”字三用,更增悲情。“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尚相送”,但无奈“高城”使“人隔”,悲切之情,令人断肠,有情之物与无情之人对比鲜明,更显离愁之深。
下片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句写历城风光秀美,使人留恋。“算重来”二句,是词人对人事变迁的预想,满含哀叹。“刘郎”句出自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把感慨推向极致,极言离别的愁苦、蒙冤的怨恨。个中孤单落寞,感人肺腑,令人读之不禁泣下。
这首词丽而不艳,清雅深婉,情意缠绵,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忆少年·别历下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晚号归来子,祖籍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著作佐郎等职。崇宁二年(1103)罢官归隐。晁补之少年得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羁宦生活与田园景物,颇有苏轼遗风。有《鸡肋集》,词集《晁氏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