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原文赏析-清代沈永隆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4:39

南【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作品原文

南【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

沈永隆

〖小桃红〗岁岁个书生老,怎蓦把愁怀吊。

〖玉芙蓉〗痛思君半载,尽此今宵。

羞看旧吏颁新朔,忍见新符换旧桃!〖红娘子〗听竹爆,声终亥交,甚玉烛千年照!

《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原文赏析-清代沈永隆散曲

南【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作品赏析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次日,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276年的朱明王朝轰然覆灭,这就是历史上的“甲申之变”。“文变染乎世情”(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改朝易代所带来的情感裂变,化为遗民节士的黍离之悲。

遗民者,前朝所遗,生当废兴之际,抱残守缺,心恋旧主,气节自守,常以不仕之倔强,彰显不与新统治者合作的姿态。沈永隆就是这样的一位明朝遗民。

沈永隆直抒亡国之痛的散曲有一令一套,此曲为小令。曲子起句“岁岁个书生老”,化用南宋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曲作者比刘克庄更悲哀的是,作为一介书生,即将老去,但是机会不仅没有到来,反而遭受了更加切肤的亡国之痛!接下来,作者着一“蓦”字,既写出了天崩地裂之突然,对社稷毁于一旦的残酷现实的不可接受,也写作者一直萦绕心间的愁怀,借“除夕”这样“辞旧迎新”的特有时刻突然迸发出来。过去半载之久的“思君”创痛,依然要在除夕“今宵”得以宣泄,蕴藏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该是多么的久远、深广!与自己的忠君守节相对照,“羞看”二字,表现了作者对大节有亏、不知羞愧的贰臣之不屑。“忍见”一句,作者化用宋王安石《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只是没有了王氏革故鼎新的喜悦,饱含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的沉痛。在这“爆竹声中一岁除”(见宋王安石《除夕》)“声终亥交”的特殊时刻,弥漫在作者心间的挥之不去的剧痛,都化作了斩钉截铁的一句诅咒:“甚玉烛千年照”!什么玉烛也不会千年照耀下去,没有千年不变的王朝,新王朝亦然!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卸却了因现实悲剧而带来的精神上的沉重压力,不屈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救赎。这很有点元散曲作家因看破红尘而当头棒喝的味道,只是没有元文人情感的酣畅与纵恣。

清初散曲,尤其是故明文人的散曲,“词味”甚浓,而“曲味”不足。表现在这支曲子里,作者不仅以词入曲,而且以诗入曲,用了两个有关宋代的典故——这是明遗民惯用的以述宋为自我述说的手段——一个是化用刘克庄的词意,一个是反用王安石诗歌的内涵,曲风庄重沉郁,但却失却了曲子特有的浅切流变的韵味。但是,“文变染乎世情”,明遗民的黍离悲吟,惊天地,泣鬼神,他们以“为情而造文”的真挚,力振明末散曲的颓波,为清初散曲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内容。

(范学亮)

《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原文赏析-清代沈永隆散曲

南【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作者简介

沈永隆(1606—1667),字治佐,号冽泉,江苏吴江人,沈自晋长子,明诸生。晚年从父隐吴山,以吟咏自娱。著作有《不殊集》和《续范香令传奇》1种。《全清散曲》收其小令3首,套数2套。

《正宫·双红玉》甲申除夕咏原文赏析-清代沈永隆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