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吕·罗江怨】月夜(五首其四、其五)作品原文
南【南吕·罗江怨】月夜(五首其四、其五)
杨慎
四更山吐月,寒生贝阙,梧桐影淡笼香砌。
河斜斗转,霜凝露结,碧云天外清秋夜。
关山道路赊,河梁音信绝,高楼锦字空啼血。
五更山吐月,明星啼鴂,乳鸦半起高城凸。
乡心万里,角声三叠,愁人终夜愁如结。
盈盈一水隔,迢迢两地阔,几时才是归时节?
南【南吕·罗江怨】月夜(五首其四、其五)作品赏析
这本来是五首联章曲,分别从一更写至五更。现存最早的文人五更诗是南朝陈伏知道《从军五更转》。自唐代开始,“五更转”不一定限于描写从军内容,如见于《敦煌曲子词·定格联章》中的唐无名氏的《五更转·叹五更》,已开后世五更调词曲的先声,在内容上大多描写世俗生活或悲欢离合的爱情。这组五更曲抒发的就是伤离念远之情,这里所选的是写四更和五更的两曲。
四更天时的月夜,寒意似从广寒宫弥漫而来,“贝阙”,本指由珠贝装饰的精美宫殿,这里代指月宫。天色渐渐放亮,梧桐树影变淡,模糊地笼罩着花园的小径。星河斗转,霜露凝结,好一个“碧云天”“清秋夜”。曲子到这里完成了四更月夜的环境描摹。而在这秋夜中难以入眠的抒情主人公也心生寒意,他忧虑的是通往家乡的路是那么漫长险峻,担心会不会从此音书断绝,天各一方,永无归日。作者用了“关山”“河梁”此类本是特指塞外的词来强调所居之偏远、回归之无路。特别是“河梁”,出自汉《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据说是写李陵与苏武在匈奴的诀别。所以提及此词,即有此别即长绝之意。正因为如此,才逼出最后一句“高楼锦字空啼血”,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的思念和佳人的思念都将化为一场空。
五更天时的月夜,星星渐渐明亮起来,惹得鸟儿不安地啼鸣。天色也渐亮,高城的轮廓也渐清晰。因思念远在万里的故乡而悲哀,城头的角声更增添了一种悲凉。大诗人陆游常写角声,如“高城吹角悲”(见宋陆游《冬夕》)“梦里何曾有去来,高城无奈角声哀”。(见宋陆游《初离兴元》)此处,杨慎也在这角声的悲音中,不禁自我感叹,自称为“愁人”,其愁绪繁多郁结不解,终夜无眠。这里其实是作为五更调的收尾曲,终夜无眠才能细细道出长夜中每一阶段的感受,最后作一总的情感抒发,以“盈盈”“迢迢”叠字,渲染出两地相隔之遥远,及两地人那绵长的思念。最后以问句喊出:“几时才是归时节?”
(胡元翎)
南【南吕·罗江怨】月夜(五首其四、其五)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正德十二年(1516),武宗逝,朱厚熜嗣位,大礼议起,慎与同列极谏,削籍,谪云南永昌卫三十余年。慎著述之丰,记诵之博,明世推为第一。有《升庵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