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原文赏析-明代杨慎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1:25

南【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作品原文

南【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

杨慎

远客长宵,一点渔灯伴寂寥。

潮生瓜步,霜冷芜城,月落枫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愁心怕听凄凉调。

一枕无聊,咚咚五鼓催行早。

《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原文赏析-明代杨慎散曲

南【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作品赏析

从题目得知此曲是杨慎为和王舜卿舟行曲而作。王舜卿即王元正,本陕西人,与杨慎同年进士,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又与杨慎共同参与“议大礼”之事而同被削籍,一位远谪云南永昌,一位被贬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各自漂泊在穷乡僻地。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二人曾以罪人之身被四川巡抚刘公所聘,纂修蜀志,既而又匆匆而别,各自回到贬谪之地。此曲可能就是这次别后的唱和。十几年后,二人又各自客死于贬所。身为远客的漂泊,其寂寥可以想见,而他们二人一遭贬黜即是永远,更增加了一重悲惨!

曲子并不泛泛写远客舟行,而是定格于“长宵”,孤独寂寞的人最难熬的就是漫漫长夜,何况又是在客乡异地,摇荡在漂泊如芥的小舟上!所见只有渔灯一点,所感则是愈来愈弥漫的寒意和凄凉,听着不知何处传来的箫声呜咽,更激起愁心无限。“一枕无聊”亦可以说是“一枕无眠”,咚咚的更鼓敲起,又要开始另一天的远客舟行。

曲子在表达凄凉愁苦之感时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句与典故。“瓜步”“芜城”“枫桥”皆属扬州、苏州,历来是文人墨客乐于吟赏之地。瓜步山即在扬州地界,“芜城”亦指扬州,南临长江。宋王安石有《入瓜步望扬州》,其中有句“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登上瓜步山顶眺望扬州,满目苍然。杨慎在这里用“潮生”“霜冷”为“瓜步”与“芜城”定了基调:随着夜深潮涨,寒意一点点地积聚,愁绪也一点点地累积。而“枫桥”,即令我们想起唐张继《枫桥夜泊》:“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样是写客在船中,同样是写长夜霜天,也同样是渔火闪闪,可见此曲对该诗意境的模仿。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还要开辟联想空间,又将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的唐杜牧、宋姜夔“请”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写秋日的扬州依然幽美明净。而姜夔《扬州慢》借用杜牧诗,写的却是战后扬州的荒败死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杨慎仿之,借用杜牧此对句中的另一半“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本是借此书写扬州夜晚的幽静浪漫,而在此我们宁可相信杨慎所用应与姜夔所用相类,凸显的是因环境与心境的死寂而怕听箫声。总之,作者在叙写远客之悲的同时,也在敞显着历代文人不同的际遇和感受,从而增加了抒怀的厚重与意蕴。

曲子一般直切近俗,然而杨慎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遭际和典型的文人情怀而富于意蕴,颇近词体风致。

(胡元翎)

《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原文赏析-明代杨慎散曲

南【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正德十二年(1516),武宗逝,朱厚熜嗣位,大礼议起,慎与同列极谏,削籍,谪云南永昌卫三十余年。慎著述之丰,记诵之博,明世推为第一。有《升庵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中吕·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其四)原文赏析-明代杨慎散曲

【相关阅读】

更多杨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