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原文赏析-明代李昌祺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9:52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作品原文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

李昌祺

枯松倒挂悬崖,寒梅正对空斋。

惯见山光水色。

不求身外,黄金任筑高台。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原文赏析-明代李昌祺散曲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作品赏析

若提起〔天净沙〕小令,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恐怕还是元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一首。马氏曲作之妙,乃在于其能够完全不用连接词,只通过组织罗列一系列经过精心筛选的自然意象便达到了抒情造境的目的。然而马氏之作虽精妙,其成功模式却不可能被所有〔天净沙〕小令的写作者所复制,于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另一种写作思路。

如果只将“枯松”和“枯藤”相比,我们恐怕很容易得到李昌祺在模仿马致远的印象,因为他们二人作品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表现在字面上竟然只有一字之别。但随着阅读的延展,我们很快便可发现二者的不同:马氏的作品接下来是一系列景观意象的罗列,而李昌祺的作品却引入了精致的连接词。这里的连接词指的不是现代语法中所说的“关联词语”或“连词”,它指的是那些能够对上下两个意象或物象起到连接作用的字或词语。紧接着“枯松”之后出现的“倒挂”不仅将“枯松”和“悬崖”连接起来,它甚至还表明了二者所处的空间关系。

接下来的“寒梅正对空斋”使用了同第一句同样的写法,这一句不仅和第一句形成一种对偶关系,而且通过连接词“正对”的使用,构建出一种自然景物(寒梅)和人文景物(书斋)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而从文理相扣相应的角度来讲,第二句其实还起着一种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句所表达的主题。和起首第一句相似的例子,我们至少还可以找出唐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枯松倒挂倚绝壁”与“枯松倒挂悬崖”一句,可以说在取象上几乎毫无区别。而本首小令之所以没有变成李诗那样的豪放奔腾之作,其枢机全在第二句。“寒梅”与书斋本都是文人高洁品性的象征物,而二者的“正对”又为这种高洁品性带来一种额外的庄严整肃,本支令曲的主题到此已隐隐逗出。

“惯见山光水色”一句是对前二句的扩大:所谓“山光水色”,自然不是仅包括枯松、悬崖、寒梅、书斋数种景物,它代表的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于是末句的高潮便也顺势而出:黄金筑台,用燕昭王筑金台千金延士的典故,代表着世俗生活中的功名富贵,而“不求身外”与“任”字则代表了对于这种世俗价值的拒斥。文人雅士秉持初心、淡泊功名的高洁形象跃然纸上。

此小令字数虽不多,然环环相扣,于短小篇幅中见出文思之辗转递进,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佳作。

(刘竞飞)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原文赏析-明代李昌祺散曲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作者简介

李昌祺(1376—1452),名禛,号侨庵,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明成祖永乐二年(1405)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擢礼部郎中,迁广西左布政使,后起河南布政使。为人廉洁宽厚,《明史》记其曾“家居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以致“庐裁蔽风雨,伏腊不充”。有《运甓漫稿》《剪灯余话》《侨庵乐府》等集,人称其“学博而才富,识高而指远”(徐伯龄《蟫精隽·录运甓要》)。

《越调·天净沙》(五首其五)原文赏析-明代李昌祺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