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原文赏析-明代唐复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9:35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作品原文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

唐复

海门秋日上生潮,一线初来,众窍齐号。

鲸吼阴风,鳅归沧穴,蛟拥银涛。

倾瀑布雷车响千山动摇,翻滟滪雪崖崩万马咆哮。

水势滔滔,天宇寥寥。

粲金光蜃吐楼台,载瑶笙鹤唳云霄。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原文赏析-明代唐复散曲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作品注释

(1)窍:洞,孔穴。

(2)滟滪(yàn yù):即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此处指凶险的水势。

(3)寥寥:广阔空旷貌。

(4)蜃:蜃楼,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奇异幻景。

(5)笙:一种管乐器名。唳(lì):鹤鸣。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作品赏析

唐复此曲紧扣一个“声”字,通过大量铺排夸张,叙写了“海门秋日上生潮”的凶险与壮阔,充分展现了“淮水潮声”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全曲雄浑壮美,荡人心魄,蕴涵着一种雷霆万钧之势。

曲子起笔,作者首先概写了潮水初生时的景象,“一线初来,众窍齐号”可谓携风带雨,神形毕现。淮潮横贯初来之貌,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有了一个全景式的动态展示,让人一览无遗。其形其貌,其声其势,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钱塘江潮,那种“一线初来,众窍齐号”的气势,那种似曾相识、恍若画中的感觉,相信很多人是曾真切地感触到的。而作者,早在明初,就已经为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如此形象、如此逼真的描写,足见其观察之细致深刻。

其后,作者又连用“鲸吼阴风”“鳅归沧穴”“蛟拥银涛”三个精彩比喻进行铺排,进一步强化渲染了潮声咆哮而至的盛大气势,就如同鲸鱼怒吼携裹起阵阵阴风,泥鳅潜回到深底洞穴,蛟龙翻腾起银色的波涛一般。这样描写似乎仍然意犹未尽,接下来,作者又用了一个长对句“倾瀑布雷车响千山动摇,翻滟滪雪崖崩万马咆哮”,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将淮水潮声的庞大气势,做了更形象逼真的刻画与描写,那情景就如同滚滚倾泻的瀑布、响着惊雷的战车一样地动山摇,又如同长江瞿塘峡口凶险的滟滪堆,雪崖崩塌裹带着万马咆哮,真是气象万千!

接着,作者的视角由近及远,由小转大,用一个总写的句式“水势滔滔,天宇寥寥”,从大处摹写了滔滔的水势和广阔的天空,笔调舒缓自然。的确,前面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惊险,现在,的确是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体会一下浩渺悠远的境界了!

曲子的最后,作者仍然使用一个对偶的句式“粲金光蜃吐楼台,载瑶笙鹤唳云霄”来摹写淮水潮声之形音,但更雅致工整。“海市蜃楼”“瑶笙”等具有浓郁神话色彩的意象的出现,使整首小令的叙述风格由粗犷暴戾转向清雅秀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复散曲的词化风格。

总体而言,唐复的散曲主要继承了元代乔、张一派的清丽曲风,内容比较文雅,此曲却写得磅礴壮阔,气象万千,当是唐复诸作中特征最鲜明的曲作之一。全曲紧扣一个“声”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展开铺排,以形描声,以声写形,同时大量使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雷霆万钧之势,将淮水潮声摹写得扣人心弦,撼人心魄。一首撼动心灵的曲子,就这样大气磅礴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恍若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向我们涌来,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

(张明远)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原文赏析-明代唐复散曲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作者简介

唐复,生卒年不详,约元末明初人,字以初,号冰壶道人,京口(今江苏镇江)人。曾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通晓音律,工于词曲。作品有杂剧《四女争夫》等,今佚;散曲则见于明人曲集中,如小令有〔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双调·凌波仙〕《春游》等,套数有〔南吕·一枝花〕《赠歌者润卿》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曲作“如仙女散花”。

《双调·蟾宫曲》淮阴十咏·淮水潮声原文赏析-明代唐复散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