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一枝花】旅中自遣作品原文
【南吕·一枝花】旅中自遣
汤式
〖一枝花〗锦囊宽闲凤琴,宝匣冷藏龙剑,篆香消空翠鼎,书卷广乱牙签。
郁闷恹恹,《青琐论》无心念,紫霜毫不待拈。
尪羸似老文园病渴的相如,寂寞如居海岛伤怀的子瞻。
〖梁州〗看白云闲出岫频移净几,爱青山正当窗不卷疏帘。
客房儿冷落似邯郸店。
心滴碎铜壶青漏,耳愁闻铁马虚檐。
肠欲断阶前夜雨,梦初回屋角秋蟾。
一片心远功名无甚沾粘,两只脚信行藏有甚拘钤?经了些摧舟楫走蛟鼍鲸窟波翻,行了些坏车轮被虎豹羊肠路险,过了些连云梯绝猿猴鸟道峰尖。
静中,自检。
事无成志不遂人情欠,休施逞且妆俭。
但得个小小生涯足养廉,甘分鳞潜。
〖尾声〗能文章会谈论才高反被时人厌,守清贫乐清闲运拙频遭俗子嫌。
有一日际会风云得凭验,那时节威仪可瞻,经纶得兼,正笏垂绅远佞谄。
【南吕·一枝花】旅中自遣作品赏析
此套题为《旅中自遣》,是作者羁旅他乡,在穷困潦倒、孤单寂寞中回顾自己一生的自我排遣之作。
汤舜民一生经历坎坷,他本来胸怀大志,但是一生壮志难酬。他大约在元末只做过县吏这样的下级官吏,以后便长期落魄江湖。只是因为他自己的戏曲和散曲写作才能,才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宠遇”。到朱棣即位后的永乐年间,虽然“恩赉常及”,但朱棣实际仍然把他和杨景贤一样,看作是粉饰太平的花瓶摆设,并不重视发挥他们的政治才能,所以并没有任命他什么官职。(当然,古代文人往往自我估计太高,虽有文学之才,未必有政治干才。汤舜民如果真有政治才能,朱棣与他交往多年,似乎也不会不给他一官半职的)于是,汤舜民便表面上沉溺青楼,追求“风流到老”(见汤舜民〔双调·湘妃引〕《解嘲》),然而他内心却仍然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希望自己能够在元明易代的政治大动荡中施展才能,这可以从他的套数〔南吕·一枝花〕《言志》看出来。
作者面对元末明初战火连连的局面,并不甘心沉溺青楼或求仙问道,而是满怀忧国忧民感情,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却无人识才,无人重用。但他仍然充满自信,自比为黄石公、董仲舒、公孙弘一类“帝王师”级的人物,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大展宏图,“看平地风雷奋头角”。了解了他的内心,再看他的留恋青楼妓馆,就能够理解他一生的矛盾和苦闷了。而这种矛盾和苦闷,在元末明初的知识分子中是比较普遍的。因而,研究汤舜民及其作品具有典型意义。在《旅中自遣》套曲中,他也自比为司马相如、苏轼,希望能够“有一日际会风云得凭验,那时节威仪可瞻,经纶得兼,正笏垂绅远佞谄”。这种崇高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可以看作本曲的主题所在。
本套第一支曲〔一枝花〕描写客居中的清冷孤独,郁闷无聊。尽管主人为他安排周到,屋里摆满名贵的琴、剑、鼎、书,但诗人却“郁闷恹恹”,连《青琐论》(即宋代刘斧《青琐高议》一书,内容庞杂,有志怪、传奇、琐事、异闻、议论、纪传等,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这样有趣的书也无心去看;连作者喜爱的诗词也无心去写。“尪羸似老文园病渴的相如,寂寞如居海岛伤怀的子瞻”,“尪羸”,形容衰颓瘦弱的样子。西汉政治家、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官拜孝文园令,他患有消渴之症(即糖尿病)。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字子瞻,因陷于党争,迭遭攻击,连连贬官,后谪居海南,清苦孤寂。作者以他们落拓之时自比,显然有人生坎坷、同病相怜之意。
第二支曲〔梁州〕先描写客房环境的凄凉冷落,在环境描写中融入了复杂的感情。表面看,作者的心情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那样“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满足于“一片心远功名无甚沾粘,两只脚信行藏有甚拘钤”的逍遥生活,但实际上却处处触景生悲,每见一景便“心滴碎”“耳愁闻”“肠欲断”。这种矛盾的心情,只能用怀才不遇、悲愁痛苦却又故作旷达、强言超脱来解释。然而“客房儿冷落似邯郸店”等句表明,诗人毕竟是清醒的。诗人活用卢生在邯郸店做黄粱美梦的典故,说明自己一生奔波、追求荣华富贵,结果总归是一场空。接下来自然转而回顾自己的一生,“经了些摧舟楫走蛟鼍鲸窟波翻,行了些坏车轮被虎豹羊肠路险,过了些连云梯绝猿猴鸟道峰尖”。三个排比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自己一生经历的艰难险阻,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官场的人情险恶。不由使人联想到唐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和“猴猱欲度愁攀援”等名句。通过回顾人生,作者总结道:“事无成志不遂人情欠,休施逞且妆俭。”作者告诫自己:不要再显示才能、事事逞强了;今后即使假装,也要表现出谦恭的样子。只要能够得到一份小小的收入,也就甘心“鳞潜”了。“鳞潜”是用鱼潜入水中比喻隐居生活。
然而,汤舜民真的甘心隐居吗?〔尾声〕道出了他的真实追求。“能文章会谈论才高反被时人厌,守清贫乐清闲运拙频遭俗子嫌”,用工整的对句高度概括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世态人情。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汤舜民仍然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皇帝重用,幻想在“际会风云”(古代特指明臣贤君相遇)之时,做一个“正笏垂绅”(意指为官清正。笏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持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绅指古代士大夫上朝时束在腰间的大带)、扶植正气、铲除奸佞的贤臣。
在元末明初的政权交替中,汤舜民的政治态度无疑是倾向于朱元璋、朱棣父子的,这不仅是由于他与朱棣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使人民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是由于他对理想的清明政治和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追求;是由于他对施展个人抱负、献身济世安民事业的企盼。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但有对元末明初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还有对朱元璋、朱棣父子寄予的厚望。所以〔尾声〕的收结才写得用世之心跃跃欲试。其实汤舜民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套数〔南吕·一枝花〕《赠人》末尾说:“若报道东阁门前不妨碍,借尺地寸阶,进一言半策,那时节吐气扬眉拜丰采”等。对此不宜简单地以追求功名利禄视之。
汤舜民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散曲也大量反映怀才不遇的悲哀,这种遭遇在元末明初的知识分子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因此这些作品就具有了时代意义。
从思想内容来看,《旅中自遣》是汤舜民一生的人生总结,从艺术成就来看,此套也是他活脱脱的自画像。汤式散曲的艺术风格,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之为:“汤舜民之词如锦屏春风。”《录鬼簿续编》评之为“语皆工巧”。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舜民之作,是曲中的老手,能手;圆稳老到,是其特长。”这些特点在《旅中自遣》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例如语言的严谨、对仗的工整、典故和前人名句的融会贯通等,都显示出他创作散曲的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清新中透出典雅。他继承了元散曲后期俗中求雅的传统,既逞才斗巧,又通俗活泼,显示了他在散曲创作中的杰出才华,在曲风转变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马冀)
【南吕·一枝花】旅中自遣作者简介
汤式,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录鬼簿续编》:“汤舜民,象山人,号菊庄。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余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作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二种,均不传;其散曲今存《笔花集》,有小令170首,套数68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把他推重为“国朝一十六人”之一,并评其曲作风格“如锦屏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