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篇》原文赏析翻译-曹植乐府诗相和歌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7:13

吁嗟篇作品原文

吁嗟篇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吁嗟篇》原文赏析翻译-曹植乐府诗相和歌辞

吁嗟篇作品赏析

本篇《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清调曲。《乐府解题》谓“曹植拟《苦寒行》为《吁嗟》。”取篇首两字为题。由于曹丕父子的猜忌,作者长期离开国都,置于监国使者的监控之下,且经常改换封地。丁晏说:“《魏志》本传:(植)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此诗当感徙都而作也。”(《曹集铨评》)诗借咏蓬草,中述屡遭转徙的痛苦心情。吁嗟,叹词。

蓬草的特点,古人早已注意。《说苑》曰:“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曹操亦云:“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飞扬。长与故根辞,万岁不相当。”(《却东西门行》)作者借蓬草喻象,写徙移无定之苦,确是恰到好处。诗首两句一声叹息、一句反诘,忿然不平之气已然笼罩全篇。接着一连十八句极力铺写转蓬之坎坷经历。“长去”两句,总写“吁嗟”之因。以下四句一层,皆前两句骈行偶句,后接以两单句,层层展开。“往”、“越”、“遇”、“吹”、“入”、“上”、“下”、“出”、“归”、“亡”、“存”等一连串动词,将秋蓬“流转无恒处”之意,反复强调,曲折尽致。诚如陈祚明所评:“写转蓬飘荡,淋漓生动,笔墨飞舞,堪称绝调。”(《采菽堂古诗选》)作者自黄初二年(221)贬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四年徙封雍丘,太和元年(227)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流离播迁,道路艰苦,非如此描写岂能尽意。诗末表示甘愿为秋火所焚,只求与根荄相连。痛心之愿,与篇首“吁嗟”之叹、“独然”之愤,遥相呼应。此诗通篇用比,托物寄意,以第三人称起咏,随即转为第一人称,蓬即是人,人即是蓬,物我合一,咏物抒感而不露痕迹。隋王通谓“‘箕豆’之吟,‘吁嗟’之歌,令人惨不忍读”(李梦阳《评点曹子建集》引)。唯《七步诗》言简意赅,此诗铺写尽致,皆为托物寄意的上乘之作。

吁嗟篇作品注释

①蓬,菊科植物,秋季开白色球状小花,遇风即离枝飞旋,故称“转蓬”。

②居世,犹“处世”。独然,唯蚀如此。

③长去,一直离开。逝,往,去。

④夙夜,犹言“早晚”。休闲,犹言“休息”。《国语·晋语》韦昭注:“闲,息也。”

⑤陌,和下句“阡”均指田间小路。南北曰阡,东西曰陌。“七陌”、“九阡”,极言路途之遥。

⑥卒,同“猝”,忽然。回风,《尔雅·释天》:“回风为飙。”飙,旋风。起,扬起。

⑦渊,一作“泉”。按:“泉”,系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改,作“渊”是。

⑧中田,田中。

⑨宕宕,犹“荡荡”,飘忽不定的样子。

⑩亡,消失。

飘,飞扬不定的样子。八泽,古代八大水泽,即大泽、大渚、元泽、浩泽、丹泽、泉泽、海泽、寒泽。见《淮南子·地形训》。又《尔雅·释地》所载不同,谓是大野、大陆、杨纡、孟渚、云梦、具区、海隅等。

连翩,连续飞翔的样子。五山,指五岳,谓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两句形容流离播迁,几遍全国各地。

恒处,固定的处所。

中林,林中。

燔,焚烧。

糜灭,犹言“糜烂”。《汉书·贾山传》:“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糜,原作“麇”,据《诗纪》改。

根荄,《后叹书·鲁恭传》:“养其根荄。”章怀注:“荄,草根也。”根荄,原作“林叶”,据《诗纪》改。按:作者在《释思赋》、《七步诗》中都以“同根”喻骨肉之亲,此处亦然。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