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赏析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毛泽东同志这首《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颂歌,是一首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形象地描绘了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一共写了七首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大都描写一时一地或某一次战役,而这首七律,题为《长征》,则是总写长征的。诗题下有创作年月——1935年10月,这时候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将要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将要出现新的转折,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对长征带有总结性的伟大诗篇。
这是一首七律,共有八句四联。全诗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先来看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这两句点明题意,总括全篇,英雄的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跨越了千山万水,却把它只看作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红军长征是因为当时党内机会主义路线造成了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中国革命处在危急关头被迫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历时一年多,纵横11个省,确实像诗中所说的那样,是一次“远征”。这样一次“远征”,其艰难困苦是可以想象的,那时候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完全靠双脚步行,加之长征的路线多是崎岖的山路,跋山涉水,备尝艰辛。一路上红军要战胜严寒酷暑,饥饿疾病;还要战胜兵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同时还要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做斗争。“远征难”三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红军不但“不怕”,而且十分藐视它,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远征”视为“等闲”之事。这两句充分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气魄。
第二联和第三联与第一联紧密相扣,由第一联的“万水千山”引出第二联的写山和第三联的写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第二联这两句说:那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红军面前,就像轻轻翻腾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缓缓移动的泥丸。“五岭”,即五岭山脉,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几个省,红军长征曾从这些地方走过。“乌蒙”,即乌蒙山,在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海拔2300多米,山势险峻。这两句承接第一联“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千山”。诗人的丰富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力地烘托出红军无比高大的形象。五岭山脉,重峦叠嶂,绵延千里,只不过像小河的细浪一样从红军的身旁流过;乌蒙山气势雄伟,高峰耸立,只不过像小小泥丸一样从红军的脚边滚过。“腾”“走”二字,化静为动。“逶迤”“磅礴”都是往大处说;而“细浪”“泥丸”却又极力往小处说,两相映衬,更突出了红军的高大形象。
接下来第三联描写红军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的伟大胜利,承接第一联的“万水”,用典型化的手法写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巨浪翻滚,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但见暖雾蒸腾;大渡河惊涛骇浪,泸定桥上铁索高悬,只觉寒气袭人。金沙江在四川宜宾,敌人凭借天险,封锁渡口,但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挥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终于抢渡成功。大渡河也在四川境内,地势较金沙江更为险要,由于流水太急,无法架桥,只有泸定城西有一座铁索桥。这座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铁链两端系于两岸石壁之上。敌人守在北岸桥头,把平时铺在铁索上当作桥面的木板抽掉,只剩下几根空荡荡的铁索。红军勇士冒着枪林弹雨,踩着悬空的铁索,飞夺泸定桥,胜利渡过了大渡河。这两句描写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攻克天险,给人以动人心魄的感受。
二三两联概括描写红军长征跨越千山万水的典型事例,是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最后一联描写长征即将取得胜利,充满了喜悦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说,更加令人喜爱的是岷山一带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峰,红军通过之后,一个个都笑逐颜开,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岷山,是绵延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几省的岷山山脉,主峰在四川境内的夹金山上,海拔5000多米,终年积雪。红军于1935年秋翻过了岷山山脉的夹金山、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接着越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很快就要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北上抗日的目的就要实现了,这时候全军上下,兴高采烈,笑逐颜开,所以诗中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三军”,是指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当时,二、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坚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长征的伟大历史任务。最后这两句表现了红军对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高昂士气。过雪山的时候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多变,经过长途跋涉的红军要克服多大困难是不难想象的,然而诗人却用一个“喜”字加以形容,显示了红军蔑视困难的英雄本色。全诗最后以“三军”“尽开颜”作结,这既是胜利的欢笑,也是长征胜利后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喜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七律·长征》采用典型化的手法,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选取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高度概括了长征的战斗历程。也许,只有这样笔力雄健、大气磅礴的诗才能表现长征这样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